在列表中检索

5

5

1
2
1
1

5
共检索到 5

【中文摘要】近三年来,在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本创新研究群体以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为重点,开展沉积记录的海陆对比研究,在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南海古海洋学与东亚古季风、以及东亚古环境演变的海陆沉积对比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假说,提出“全球季风”、“热带次表层海水”等新概念或新思路,在气候环境演变的机制研究上具有原始创新性;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The South China Sea: Paleoceanography and sedimentology》英文专著,说明在南海古海洋学研究上已处于国际前沿;围绕新生代东亚古环境演变,以“追索东亚地形东倾与季风演化历史”为主题,于2007年4月提交我国第一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并于2009年9月提交中国第二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三年期间,本创新研究群体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互补, 以海洋古环境研究为主、注重海陆结合的西太平洋地区古环境研究骨干队伍。

2007-01

【中文摘要】北冰洋西部表层沉积物特征,生源组分,冰筏碎屑和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所反映的冰融水界限,营养和生产力,温盐,及两股洋流变化均与现代海洋环境相一致,为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楚科奇海盆N.pachyderma s (Nps)的18O和13C值分别出现7次明显偏轻,可能响应于提高的海冰形成速率,导致轻同位素卤水下沉和生产。偏轻的Nps18O和13C值与温暖的大西洋水和淡水的输入无关。楚科奇海盆可识别出7个冰筏碎屑事件,它们出现在冰消期和间冰期,被大冰块或者冰山所夹带,通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麦克卢尔海峡冰流输出到波弗特海,并被波弗特环流输送至楚科奇海盆。这些冰筏碎屑事件不仅指示粗颗粒物来源和冰山输出事件,而且还反映波弗特环流和北美冰盖变化历史。楚科奇海盆间冰期低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海冰覆盖减少,水柱通气作用好,底层水富氧,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增强,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减少;而冰期相对高的TOC和Opal含量可能反映海冰覆盖扩大,水柱通气作用差,底层水少氧,TOC降解和Opal溶解作用减弱,保存在沉积物中的TOC和Opal增多。

2007-01

【中文摘要】百年不解之谜的、其分布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微亮晶(Molar tooth-MT)碳酸盐岩,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地质纪录。具有特定的时限性,集中发育于1600- - 720Ma;其存在时限恰位于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无核-有核生物转化时期,并初步发现存在特殊的超微生物化石。研究MT碳酸盐岩的组构、成因,沉积环境,超微化石和层序划分、对比;研究其与古海洋环境、古大气变化及其消亡与雪球事件的相关关系。近期臼齿碳酸盐事件已成为探索碳酸盐沉积作用、古海洋环境、古大陆演化和早期地球生命过程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还将对提高元古代哑地层的区域、洲际对比水平及生烃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UNESCO-IUGS-IGCP批准了孟祥化为主席的IGCP447项目。20多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初步调查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获UNESCO/IUGS-IGCP"很好"级评价。

200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5条  共5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