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如何有机的融合是如今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缓冲区分析教学为案例,根据该专业的教学特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探索专业学科的思政元素,并制定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示范感染学生,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为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如何有机的融合是如今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缓冲区分析教学为案例,根据该专业的教学特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探索专业学科的思政元素,并制定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示范感染学生,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为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如何有机的融合是如今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缓冲区分析教学为案例,根据该专业的教学特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探索专业学科的思政元素,并制定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示范感染学生,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为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参考。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青藏铁路格拉段已建成通车十余年,为了解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借助2006~2007年、2017~2018年2期的卫星数据,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重点研究典型区段两侧各5 km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青藏铁路沿线主要地类仍为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河流湖泊及沼泽地面积均增加;(2)青藏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段的重要环境地类基本维持现状或向好发展;(3)青藏铁路对那曲-当雄段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倍多。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青藏铁路格拉段已建成通车十余年,为了解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借助2006~2007年、2017~2018年2期的卫星数据,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重点研究典型区段两侧各5 km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青藏铁路沿线主要地类仍为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河流湖泊及沼泽地面积均增加;(2)青藏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段的重要环境地类基本维持现状或向好发展;(3)青藏铁路对那曲-当雄段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倍多。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冻融侵蚀是仅次于风蚀、水蚀的第三大土壤侵蚀类型。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采用气温年较差、最大冻结深度、活动层厚度、高程、年降水量、坡度、细粒土含量、植被盖度、坡向这9个冻融侵蚀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实现了该区冻融侵蚀强度的相对分级,并且讨论了该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冻融侵蚀总面积约为55.8×10~4 km2,主要为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占研究区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0%和25%,主要分布在五道梁-沱沱河以东、康定-九龙-香格里拉以西地区。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冻融灾害的增加,未来冻融侵蚀可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及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青藏铁路格拉段已建成通车十余年,为了解沿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借助2006~2007年、2017~2018年2期的卫星数据,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重点研究典型区段两侧各5 km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青藏铁路沿线主要地类仍为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河流湖泊及沼泽地面积均增加;(2)青藏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段的重要环境地类基本维持现状或向好发展;(3)青藏铁路对那曲-当雄段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倍多。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资料,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及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朋曲流域1990—2020年冰川边界信息,研究了近30 a来朋曲流域冰川面积的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冰川面积持续缩小,冰川面积的退缩率为1.52%·a-1,对比不同时段冰川退缩特征发现,研究时段朋曲流域冰川退缩加速。(2)1990—2020年冰川分布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5900~6100 m之间冰川分布面积最大。(3)1990—2020年各坡向冰川均表现为退缩趋势,其中南坡冰川退缩率最大,北坡最小。(4)与坡向类似,不同坡度等级的冰川也呈现退缩趋势,冰川退缩主要集中于15°~45°范围内,其中30°~35°之间冰川退缩速率较快。(5)综合分析区域的气温与降水数据可知,研究区冰川面积变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温上升、降水减少有可能是导致冰川退缩加速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前者对冰川退缩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