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底地层富含气及动水,会明显影响江底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温度场演变过程和分布特征。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对位于钱塘江底的杭州地铁6号线某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冻结施工中不同位置地层温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停冻后冻结管内的温度变化特征,获得地层中含气及地下水流动对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1)双侧发散布孔时,冻土向内平均发展速度是向外的1.47倍,而停冻6 h后外排和内排冻结管内的温度分别回升5℃和10℃; 2)地层中囊状气泡削弱了冻结管向周围土体的冷量传递过程,从而明显影响冻结效果,冻结过程中气泡位置的温度比冻结管终端位置偏高8~18.4℃; 3)地下水流动也会影响地层中的冷量分布,冻结57 d时冻结壁上、下游对应位置冻结管内温度相差8℃,而停冻6 h后相应位置的冻结管内温度分别回升了5℃和2℃。研究结果表明:双侧隧道内发散布孔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含气及动水地层中影响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问题,而地层中囊状气泡和地下水流动都会明显影响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钱塘江底地层富含气及动水,会明显影响江底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温度场演变过程和分布特征。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对位于钱塘江底的杭州地铁6号线某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冻结施工中不同位置地层温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停冻后冻结管内的温度变化特征,获得地层中含气及地下水流动对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1)双侧发散布孔时,冻土向内平均发展速度是向外的1.47倍,而停冻6 h后外排和内排冻结管内的温度分别回升5℃和10℃; 2)地层中囊状气泡削弱了冻结管向周围土体的冷量传递过程,从而明显影响冻结效果,冻结过程中气泡位置的温度比冻结管终端位置偏高8~18.4℃; 3)地下水流动也会影响地层中的冷量分布,冻结57 d时冻结壁上、下游对应位置冻结管内温度相差8℃,而停冻6 h后相应位置的冻结管内温度分别回升了5℃和2℃。研究结果表明:双侧隧道内发散布孔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含气及动水地层中影响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问题,而地层中囊状气泡和地下水流动都会明显影响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钱塘江底地层富含气及动水,会明显影响江底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温度场演变过程和分布特征。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对位于钱塘江底的杭州地铁6号线某联络通道冻结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冻结施工中不同位置地层温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停冻后冻结管内的温度变化特征,获得地层中含气及地下水流动对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1)双侧发散布孔时,冻土向内平均发展速度是向外的1.47倍,而停冻6 h后外排和内排冻结管内的温度分别回升5℃和10℃; 2)地层中囊状气泡削弱了冻结管向周围土体的冷量传递过程,从而明显影响冻结效果,冻结过程中气泡位置的温度比冻结管终端位置偏高8~18.4℃; 3)地下水流动也会影响地层中的冷量分布,冻结57 d时冻结壁上、下游对应位置冻结管内温度相差8℃,而停冻6 h后相应位置的冻结管内温度分别回升了5℃和2℃。研究结果表明:双侧隧道内发散布孔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含气及动水地层中影响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问题,而地层中囊状气泡和地下水流动都会明显影响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为全面掌握60 m级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冻胀融沉变形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经验,对福州地铁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66 m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过程进行温度和变形实测,分析了该超长联络通道施工工艺、冻结温度和地层变形规律,总结了其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联络通道相比,超长联络通道在结构设计、冻结方案、施工工艺等方面需进行一系列优化与改进,保证冻结施工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性;冻结降温过程中,冻结向内侧发展速率是向外发展的1.75倍;淤泥夹砂地层在斜交冻结管处测点与常规联络通道测点规律有所区别;冻结管搭接区域测点温度低于非搭接区域;由于冻土体量更大,地表隆起与沉降量比常规联络通道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同一断面测点距离隧道中线距离越小,位移越大;当测点超过隧道中线20 m后,冻胀融沉量较小;中线处D5-4测点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距中线20 m处D5-1测点的2.8倍和2.3倍;各断面最大冻胀融沉量出现在隧道中线处,并沿联络通道中线分布;由于联络通道端头断面冻土体量大,其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中线处的1.6倍和1.7倍,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
为全面掌握60 m级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冻胀融沉变形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经验,对福州地铁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66 m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过程进行温度和变形实测,分析了该超长联络通道施工工艺、冻结温度和地层变形规律,总结了其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联络通道相比,超长联络通道在结构设计、冻结方案、施工工艺等方面需进行一系列优化与改进,保证冻结施工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性;冻结降温过程中,冻结向内侧发展速率是向外发展的1.75倍;淤泥夹砂地层在斜交冻结管处测点与常规联络通道测点规律有所区别;冻结管搭接区域测点温度低于非搭接区域;由于冻土体量更大,地表隆起与沉降量比常规联络通道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同一断面测点距离隧道中线距离越小,位移越大;当测点超过隧道中线20 m后,冻胀融沉量较小;中线处D5-4测点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距中线20 m处D5-1测点的2.8倍和2.3倍;各断面最大冻胀融沉量出现在隧道中线处,并沿联络通道中线分布;由于联络通道端头断面冻土体量大,其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中线处的1.6倍和1.7倍,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
为全面掌握60 m级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温度场、冻胀融沉变形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经验,对福州地铁2号线紫阳站—五里亭站区间66 m超长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过程进行温度和变形实测,分析了该超长联络通道施工工艺、冻结温度和地层变形规律,总结了其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联络通道相比,超长联络通道在结构设计、冻结方案、施工工艺等方面需进行一系列优化与改进,保证冻结施工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性;冻结降温过程中,冻结向内侧发展速率是向外发展的1.75倍;淤泥夹砂地层在斜交冻结管处测点与常规联络通道测点规律有所区别;冻结管搭接区域测点温度低于非搭接区域;由于冻土体量更大,地表隆起与沉降量比常规联络通道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同一断面测点距离隧道中线距离越小,位移越大;当测点超过隧道中线20 m后,冻胀融沉量较小;中线处D5-4测点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距中线20 m处D5-1测点的2.8倍和2.3倍;各断面最大冻胀融沉量出现在隧道中线处,并沿联络通道中线分布;由于联络通道端头断面冻土体量大,其冻胀量和融沉量分别是中线处的1.6倍和1.7倍,有别于常规联络通道。
针对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工程防雪措施,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防雪栅透风率和不同阶段积雪形态对防雪栅周边流场的影响特性,分析不同阶段积雪的形成机理,得到防雪栅周边积雪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雪栅透风率的增加,防雪栅背风侧低速区以及旋涡范围逐渐缩小,雪颗粒堆积的速度变慢,对于不同透风率的防雪栅,积雪均最先在其背风侧5 H~9 H范围内发生沉积(H为防雪栅高度),并逐渐向两侧延伸;防雪栅底部间隙使得气流在防雪栅底部被加速,雪颗粒不易沉积,有效延长了防雪栅被积雪掩埋的时间;防雪栅两侧-2.5 H~18 H范围雪颗粒均会发生沉积,随着积雪厚度的不断增加,积雪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
针对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工程防雪措施,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防雪栅透风率和不同阶段积雪形态对防雪栅周边流场的影响特性,分析不同阶段积雪的形成机理,得到防雪栅周边积雪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雪栅透风率的增加,防雪栅背风侧低速区以及旋涡范围逐渐缩小,雪颗粒堆积的速度变慢,对于不同透风率的防雪栅,积雪均最先在其背风侧5 H~9 H范围内发生沉积(H为防雪栅高度),并逐渐向两侧延伸;防雪栅底部间隙使得气流在防雪栅底部被加速,雪颗粒不易沉积,有效延长了防雪栅被积雪掩埋的时间;防雪栅两侧-2.5 H~18 H范围雪颗粒均会发生沉积,随着积雪厚度的不断增加,积雪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
针对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工程防雪措施,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防雪栅透风率和不同阶段积雪形态对防雪栅周边流场的影响特性,分析不同阶段积雪的形成机理,得到防雪栅周边积雪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雪栅透风率的增加,防雪栅背风侧低速区以及旋涡范围逐渐缩小,雪颗粒堆积的速度变慢,对于不同透风率的防雪栅,积雪均最先在其背风侧5 H~9 H范围内发生沉积(H为防雪栅高度),并逐渐向两侧延伸;防雪栅底部间隙使得气流在防雪栅底部被加速,雪颗粒不易沉积,有效延长了防雪栅被积雪掩埋的时间;防雪栅两侧-2.5 H~18 H范围雪颗粒均会发生沉积,随着积雪厚度的不断增加,积雪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对大跨度平屋盖表面和地面积雪密度进行实测,详细考察太阳辐射、温度、屋面热传递、积雪深度及沉积时间等因素对积雪密度的影响规律。对比发现,在测量期间积雪密度随着太阳辐射呈规律性变化,太阳辐射增强积雪密度增大。由于屋面热传递效应,屋面下层积雪密度大于地面下层积雪密度。不同深度的积雪密度不同,其中上层雪密度最小,下层雪密度最大。随着沉积时间增加雪密度也随之增大。为大跨度平屋盖积雪特性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