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2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衡模型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进行能量和消融模拟。基于热传导过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型计算了表碛表面温度以及表碛层内部温度,并通过表碛内部温度估算下覆冰的消融量。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期间模型模拟的消融量为0.39 m w.e.,与消融花杆数据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R2=0.92, RMSE=±0.03 m w.e.),表碛表面温度和内部10 cm深处温度的模拟值也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R2分别为0.91和0.60)。在表碛区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净短波辐射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项,感热通量是最大的能量支出项(49.7%),其次分别为传导热通量(消融耗热)(25.8%),净长波辐射(19.8%)和潜热通量(4.6%),降水热量不足1%。云量对表碛区的气象和能量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阴天条件下表碛区的入射短波辐射峰值从晴天的854 W·m-2降至587 W·m-2,...

期刊论文 2023-11-06 DOI: 10.13866/j.azr.2023.10.06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衡模型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进行能量和消融模拟。基于热传导过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型计算了表碛表面温度以及表碛层内部温度,并通过表碛内部温度估算下覆冰的消融量。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期间模型模拟的消融量为0.39 m w.e.,与消融花杆数据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R2=0.92, RMSE=±0.03 m w.e.),表碛表面温度和内部10 cm深处温度的模拟值也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R2分别为0.91和0.60)。在表碛区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净短波辐射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项,感热通量是最大的能量支出项(49.7%),其次分别为传导热通量(消融耗热)(25.8%),净长波辐射(19.8%)和潜热通量(4.6%),降水热量不足1%。云量对表碛区的气象和能量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阴天条件下表碛区的入射短波辐射峰值从晴天的854 W·m-2降至587 W·m-2,...

期刊论文 2023-11-06 DOI: 10.13866/j.azr.2023.10.06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衡模型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进行能量和消融模拟。基于热传导过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型计算了表碛表面温度以及表碛层内部温度,并通过表碛内部温度估算下覆冰的消融量。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期间模型模拟的消融量为0.39 m w.e.,与消融花杆数据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R2=0.92, RMSE=±0.03 m w.e.),表碛表面温度和内部10 cm深处温度的模拟值也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R2分别为0.91和0.60)。在表碛区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净短波辐射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项,感热通量是最大的能量支出项(49.7%),其次分别为传导热通量(消融耗热)(25.8%),净长波辐射(19.8%)和潜热通量(4.6%),降水热量不足1%。云量对表碛区的气象和能量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阴天条件下表碛区的入射短波辐射峰值从晴天的854 W·m-2降至587 W·m-2,...

期刊论文 2023-11-06 DOI: 10.13866/j.azr.2023.10.06

夏特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汗腾格里峰的东北坡,流域内保存有形态较为清晰的四套冰川沉积。这些地形记录了夏特河流域的古冰川变化,对它们进行研究可获得该地晚第四纪以来的冰川时空演化规律。在第三套冰碛夹层中的砂质透镜体里采集了5个OSL年代学样品,应用单片再生(SAR)测年技术测得它们的年龄为(13.3±0.8)~(20.1±1.3)ka。基于测年结果、各套冰碛距现代冰川的远近、冰碛垄的完整程度、冰碛物的风化胶结状况及接触关系,并参阅托木尔—汗腾格里峰南坡与东南坡以及东、中、西段天山其他流域的年代学资料,可初步得出:第一套和第二套冰碛分别沉积于小冰期和新冰期;第三套冰碛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及随后的冰消期,可对应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保存在河口的第四套冰川沉积及与其相关联的宽阔且长达数十千米的"U"形谷共同指示,它应形成于冰川规模较大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时间上可对应于MIS 6。

期刊论文 2021-08-02

夏特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汗腾格里峰的东北坡,流域内保存有形态较为清晰的四套冰川沉积。这些地形记录了夏特河流域的古冰川变化,对它们进行研究可获得该地晚第四纪以来的冰川时空演化规律。在第三套冰碛夹层中的砂质透镜体里采集了5个OSL年代学样品,应用单片再生(SAR)测年技术测得它们的年龄为(13.3±0.8)~(20.1±1.3)ka。基于测年结果、各套冰碛距现代冰川的远近、冰碛垄的完整程度、冰碛物的风化胶结状况及接触关系,并参阅托木尔—汗腾格里峰南坡与东南坡以及东、中、西段天山其他流域的年代学资料,可初步得出:第一套和第二套冰碛分别沉积于小冰期和新冰期;第三套冰碛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及随后的冰消期,可对应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保存在河口的第四套冰川沉积及与其相关联的宽阔且长达数十千米的"U"形谷共同指示,它应形成于冰川规模较大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时间上可对应于MIS 6。

期刊论文 2021-08-02

夏特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汗腾格里峰的东北坡,流域内保存有形态较为清晰的四套冰川沉积。这些地形记录了夏特河流域的古冰川变化,对它们进行研究可获得该地晚第四纪以来的冰川时空演化规律。在第三套冰碛夹层中的砂质透镜体里采集了5个OSL年代学样品,应用单片再生(SAR)测年技术测得它们的年龄为(13.3±0.8)~(20.1±1.3)ka。基于测年结果、各套冰碛距现代冰川的远近、冰碛垄的完整程度、冰碛物的风化胶结状况及接触关系,并参阅托木尔—汗腾格里峰南坡与东南坡以及东、中、西段天山其他流域的年代学资料,可初步得出:第一套和第二套冰碛分别沉积于小冰期和新冰期;第三套冰碛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及随后的冰消期,可对应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2;保存在河口的第四套冰川沉积及与其相关联的宽阔且长达数十千米的"U"形谷共同指示,它应形成于冰川规模较大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时间上可对应于MIS 6。

期刊论文 2021-08-02

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1997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冰川与水体、裸地等4大类。1992—2017年,保护区冰川与水体增长量最大,增加面积高达299.42 km2;裸地减少量最大,减少面积达342.67 k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4.33%;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减少了24.98%。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草地最大(2.78),冰川与水体最小(1.09)。

期刊论文 2021-07-30 DOI: 10.13759/j.cnki.dlxb.2021.07.017

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1997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冰川与水体、裸地等4大类。1992—2017年,保护区冰川与水体增长量最大,增加面积高达299.42 km2;裸地减少量最大,减少面积达342.67 k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4.33%;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减少了24.98%。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草地最大(2.78),冰川与水体最小(1.09)。

期刊论文 2021-07-30 DOI: 10.13759/j.cnki.dlxb.2021.07.017

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1997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冰川与水体、裸地等4大类。1992—2017年,保护区冰川与水体增长量最大,增加面积高达299.42 km2;裸地减少量最大,减少面积达342.67 k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4.33%;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减少了24.98%。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草地最大(2.78),冰川与水体最小(1.09)。

期刊论文 2021-07-30 DOI: 10.13759/j.cnki.dlxb.2021.07.017

降水是地球系统水热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降水资料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流域尺度的水文过程研究,且对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气候和水文研究至关重要。在高寒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的限制,常规降水观测台站稀少且分布不合理,极大制约了降水空间分布信息的获取,成为水文模型发展的瓶颈。本项目拟通过以托木尔峰南坡科其喀尔的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增加自动观测站和总雨量筒加强降水观测,分析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台站降水代表性,接合DEM确定科其喀尔山区的降水梯度及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基于地理空间特征的插值方法生成科其喀尔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产品并进行精度评价,为流域各类模型发展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关键驱动数据集,为下游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014-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