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西藏则隆弄沟物源位置高、强度低,历史上因强震失稳后发生过崩滑。为探究强震对1950年则隆弄沟的动力响应特征,文章采用FLAC3D的动力模拟方法进行演算,并输入双向米林地震加速度记录。结果表明:其动力响应较复杂,受控于坡体形态、材质、地震波强度和频率等因素,在靠近海拔4 000 m处冰碛物出现挤压破裂,而不是位于最前端的冰碛物前缘;在海拔5 500 m时冰碛物与花岗片麻岩之间的切应变增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冰碛物后缘;该斜坡存在一条滑面且已经贯通,范围为海拔4 000~5 800 m,失稳类型为拉-剪。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失稳形态的影响因素,引入共振的概念,使用公式计算及不同频率简谐波激励,得到该坡的固有频率处于0.09~1.89 Hz之间,其中4 400~5 500 m固有频率为0.2~0.6 Hz。而加速度放大效应受固有频率的影响,地震波主频与坡体海拔4 400~5 500 m固有频率重合度较高,产生同频共振现象,放大效应明显。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材质中的放大效应不同,冰碛物放大效应弱于花岗片麻岩。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9019

西藏则隆弄沟物源位置高、强度低,历史上因强震失稳后发生过崩滑。为探究强震对1950年则隆弄沟的动力响应特征,文章采用FLAC3D的动力模拟方法进行演算,并输入双向米林地震加速度记录。结果表明:其动力响应较复杂,受控于坡体形态、材质、地震波强度和频率等因素,在靠近海拔4 000 m处冰碛物出现挤压破裂,而不是位于最前端的冰碛物前缘;在海拔5 500 m时冰碛物与花岗片麻岩之间的切应变增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冰碛物后缘;该斜坡存在一条滑面且已经贯通,范围为海拔4 000~5 800 m,失稳类型为拉-剪。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失稳形态的影响因素,引入共振的概念,使用公式计算及不同频率简谐波激励,得到该坡的固有频率处于0.09~1.89 Hz之间,其中4 400~5 500 m固有频率为0.2~0.6 Hz。而加速度放大效应受固有频率的影响,地震波主频与坡体海拔4 400~5 500 m固有频率重合度较高,产生同频共振现象,放大效应明显。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材质中的放大效应不同,冰碛物放大效应弱于花岗片麻岩。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9019

西藏则隆弄沟物源位置高、强度低,历史上因强震失稳后发生过崩滑。为探究强震对1950年则隆弄沟的动力响应特征,文章采用FLAC3D的动力模拟方法进行演算,并输入双向米林地震加速度记录。结果表明:其动力响应较复杂,受控于坡体形态、材质、地震波强度和频率等因素,在靠近海拔4 000 m处冰碛物出现挤压破裂,而不是位于最前端的冰碛物前缘;在海拔5 500 m时冰碛物与花岗片麻岩之间的切应变增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冰碛物后缘;该斜坡存在一条滑面且已经贯通,范围为海拔4 000~5 800 m,失稳类型为拉-剪。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失稳形态的影响因素,引入共振的概念,使用公式计算及不同频率简谐波激励,得到该坡的固有频率处于0.09~1.89 Hz之间,其中4 400~5 500 m固有频率为0.2~0.6 Hz。而加速度放大效应受固有频率的影响,地震波主频与坡体海拔4 400~5 500 m固有频率重合度较高,产生同频共振现象,放大效应明显。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材质中的放大效应不同,冰碛物放大效应弱于花岗片麻岩。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9019

西藏则隆弄沟物源位置高、强度低,历史上因强震失稳后发生过崩滑。为探究强震对1950年则隆弄沟的动力响应特征,文章采用FLAC3D的动力模拟方法进行演算,并输入双向米林地震加速度记录。结果表明:其动力响应较复杂,受控于坡体形态、材质、地震波强度和频率等因素,在靠近海拔4 000 m处冰碛物出现挤压破裂,而不是位于最前端的冰碛物前缘;在海拔5 500 m时冰碛物与花岗片麻岩之间的切应变增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冰碛物后缘;该斜坡存在一条滑面且已经贯通,范围为海拔4 000~5 800 m,失稳类型为拉-剪。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失稳形态的影响因素,引入共振的概念,使用公式计算及不同频率简谐波激励,得到该坡的固有频率处于0.09~1.89 Hz之间,其中4 400~5 500 m固有频率为0.2~0.6 Hz。而加速度放大效应受固有频率的影响,地震波主频与坡体海拔4 400~5 500 m固有频率重合度较高,产生同频共振现象,放大效应明显。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材质中的放大效应不同,冰碛物放大效应弱于花岗片麻岩。

期刊论文 2025-01-03 DOI: 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2409019

北极地区主要包括北冰洋和周围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植被以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气候终年寒冷,火源以干雷暴为主。受全球变暖和高温热浪影响,北极地区山火的数量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本文在总结2019年和2020年北极地区山火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北极地区山火成因和危害,结合多年森林消防工作经验,提出对高寒地区林火管理的启示。

期刊论文 2021-06-08

北极地区主要包括北冰洋和周围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植被以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气候终年寒冷,火源以干雷暴为主。受全球变暖和高温热浪影响,北极地区山火的数量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本文在总结2019年和2020年北极地区山火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北极地区山火成因和危害,结合多年森林消防工作经验,提出对高寒地区林火管理的启示。

期刊论文 2021-06-08

北极地区主要包括北冰洋和周围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植被以生长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类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气候终年寒冷,火源以干雷暴为主。受全球变暖和高温热浪影响,北极地区山火的数量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本文在总结2019年和2020年北极地区山火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北极地区山火成因和危害,结合多年森林消防工作经验,提出对高寒地区林火管理的启示。

期刊论文 2021-06-08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