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

多年冻土的形成一直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以青藏高原地貌特征与多年冻土的形成为出发点,探讨了不同地貌单元下多年冻土的形成特点。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受地质作用、水文作用以及形成过程的影响,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冷生构造、含冰量和发育新等方面均有不同特点。

期刊论文 2022-05-27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青藏高原的大地测量网络十分稀疏,不能满足区域地壳运动监测的需求。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非接触监测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高原上受到冻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4~2018年的Sentinel-1卫星C波段雷达数据,采用InSAR时序技术分析了冻土形变的时空特征。针对InSAR位移时间序列,采用空间滤波去除了大气延迟、地形效应等局部公共误差,提高了时间序列的信噪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冻土运动可分为差异较大的两类:在大部分冻土区域,与周边高山(基岩)区域相比,冻土地区显示类似的季节波动或一定的长期沉降;在部分冻土地区存在异常快速下沉区域,例如在西藏中部布若错湖西南侧的沉积盆地内,存在一个直径约2 km的漏斗型沉降区, LOS向沉降速率可达约10±2.1 mm/a。构造运动造就了高原上大量沿断裂线分布的河流、湖泊,河床和沉积盆地等广泛分布着冻土,给准确分析构造形变带来很大挑战,本文所得的结果可作为区分冻土运动与构造变形的一种有效判据,也有益于研究高原冻土的物理特性及变形机理。

期刊论文 2020-07-29

利用大量的古多年冻土遗迹和古冰缘现象,并佐以古冰川、孢粉及动物化石等资料,重建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期最盛期(LGM,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大期LPMax),中国多年冻土面积达到了5.3×10~6~5.4×10~6km2(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3倍多),而全新世大暖期(HMP,或末次多年冻土最小期LPMin),中国多年冻土面积曾缩减至0.80×10~6~0.85×10~6km2(约为现今中国多年冻土面积的50%).按照古冻土遗迹的年代及分布等特征,在确定LGM和HMP两个主要时段的冻土格局基础上,将20ka以来中国多年冻土演化进程划分为7个阶段:晚更新世LGM(20000~10800a BP)多年冻土强烈扩展,达到LPMax;早全新世气候剧变期(10800至8500~7000a BP)多年冻土较稳定但相对缩减阶段;中全新世HMP(8500~7000至4000~3000a BP)多年冻土强烈退化阶段,多年冻土缩减到LPMin;晚全新世新冰期(4000~3000至1000a BP)冻土扩展阶段;晚全新世中世纪暖期(100...

期刊论文 2018-12-06

揭示过去冰川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确定过去冰进的时代是确定冰川变化及其机制的基本要求。内朗峰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气候上主要受印度季风控制,同时又是位于连接受西风影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受印度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的关键地区。申请人前期研究已查明内朗峰南坡巴松措流域存在四套冰碛垄序列,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最大规模冰川前进发生在MIS 3晚期并保持其规模至MIS 2晚期。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内朗峰北坡第四纪冰川遗迹开展野外考察,查清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冰进期次和规模;结合光释光和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建立该地区第四纪末次冰期以来的冰进年代序列;运用GIS工具恢复各期次冰川规模及平衡线高度。通过南北坡古冰川时代、面积和古平衡线高度比较,判断温度、降水和地形等因素对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016-01

自然因素在地球表面的作用是对土壤转变过程、工程性质和地质特征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考虑了适用于新设施建设的关键评估方法。各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自然因素(热量、气候和构造)很大程度上影响开发可利用冻土层。最终确定出各影响因素与工程和地质条件的关系,并分析了冻土的形成原因。

期刊论文 2014-11-04 DOI: 10.13524/j.2095-008x.2014.03.056

分析了多年冻土区的自然特点及对建筑物的危害,阐述了设计时应根据冻土的冻结和融化状态来确定地基的设计状态,并从建筑构造的角度提出了冻土地区建筑物防冻胀有效措施,以减少由于冻胀引起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变形、开裂等破坏。

期刊论文 2011-10-10 DOI: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1.27.088

【中文摘要】拟议中的项目选择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核心的藏东南地区,立足其独特的构造活动和气候演变背景,利用综合的野外观测分析,系统的地质年代学方法(锆石U-Pb法定年,40Ar/39Ar,FTD,14C,光释光等)、遥感与数字地貌分析技术、河流系统演化和古水文体系的恢复,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切割深达6000米地壳剖面所蕴含的地球系统科学信息,探讨地表剥蚀过程及其相关效应,揭示东喜马拉雅山隆起过程,确定研究区大地貌面形成和解体的时限,分析判定构造在区域地貌和河流演变中的作用,建立精细的构造-地貌-河流事件序列的年代学"柱子",探究构造-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提供理解地球系统中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的一个典型实例。

2009-01

通过我省北部大兴安岭加———漠公路的施工实践,对构筑物多年冻土下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同时对施工中所实施的技术措施的实用性、有效性进行了跟踪观测,总体效果良好,可为我省今后公路施工中遇到类似情况提供一定的施工依据.

期刊论文 2005-11-25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