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天山中段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树轮宽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4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2个高低海拔合成年表。2个合成年表与邻近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低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上一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基于上述树轮气候响应关系,建立了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的二元线性转换方程,重建方程通过了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重建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在1840s之前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1840s~1920s呈现缓慢振荡上升趋势,1920s~1960s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70s以后呈现快速升温趋势。整个11年滑动平均后的分析时段(1739~2014年)的偏暖阶段包括1744~1746年、1751~1762年、2000~2014年(极暖阶段2005~2014年),偏冷阶段包括1835~1837年、1885~1887年、1891~1893年、1949~1969年。频谱分析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可能受到多种气候驱动机制的影响,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对天山中段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利用重建的夏季平...
利用天山中段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树轮宽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4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2个高低海拔合成年表。2个合成年表与邻近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低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上一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基于上述树轮气候响应关系,建立了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的二元线性转换方程,重建方程通过了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重建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在1840s之前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1840s~1920s呈现缓慢振荡上升趋势,1920s~1960s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70s以后呈现快速升温趋势。整个11年滑动平均后的分析时段(1739~2014年)的偏暖阶段包括1744~1746年、1751~1762年、2000~2014年(极暖阶段2005~2014年),偏冷阶段包括1835~1837年、1885~1887年、1891~1893年、1949~1969年。频谱分析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可能受到多种气候驱动机制的影响,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对天山中段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利用重建的夏季平...
利用天山中段地区4个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树轮宽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4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2个高低海拔合成年表。2个合成年表与邻近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低海拔树轮宽度合成年表与上一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基于上述树轮气候响应关系,建立了合成年表与夏季平均气温的二元线性转换方程,重建方程通过了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重建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在1840s之前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1840s~1920s呈现缓慢振荡上升趋势,1920s~1960s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970s以后呈现快速升温趋势。整个11年滑动平均后的分析时段(1739~2014年)的偏暖阶段包括1744~1746年、1751~1762年、2000~2014年(极暖阶段2005~2014年),偏冷阶段包括1835~1837年、1885~1887年、1891~1893年、1949~1969年。频谱分析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可能受到多种气候驱动机制的影响,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对天山中段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空间代表性。利用重建的夏季平...
【中文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温性冰川剧烈退缩。了解过去的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冰川变化至关重要。本项目以藏东南米堆冰川为例,利用树木年轮研究了小冰期以来藏东南温性冰川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气候是如何变化的,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1)自小冰期最盛期(约1767)以来,米堆冰川总体呈退缩趋势,期间经历了至少四次明显的进退波动。每次波动中冰川转变为后退的最晚时间分别为约1767,1875,1924和1964年。(2)在过去618年中,藏东南夏季在17-18世纪较为凉爽,20世纪是最暖的百年。自18世纪以来,该地区夏季总体呈明显升温趋势,期间伴随着1740s,1810s,1910s和1960s四次明显的冷暖波动。(3)在百年尺度上,米堆冰川的进退与温度冷暖变化的长期趋势相一致。在年代际尺度上,冰川进退对温度变化总体上存在至少约8年的滞后期。本项目中的冰碛垄测年数据和夏季温度重建数据,可以为研究冰川水资源变化,冰川-气候模型提供长时间的资料,对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特征、规律和原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学科而言,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的树轮研究领域,将之成功应用到冰川变化研究。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