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4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期刊论文 2024-07-10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4.06003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期刊论文 2024-07-10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4.06003

关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全球处于一个“hard snowball”(硬壳雪球)状态还是“slush snowball”(坍塌雪球)状态,长期存在争议。大巴山地区城口凉桥剖面南沱组冰川沉积物极为发育,出露完整,是研究Marinoan期冰川沉积序列的理想载体,地球化学证据对恢复新元古代末期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南沱组岩石学特征表明,大巴山地区南沱组主要由灰绿色、灰紫色含砾粉砂岩组成。冰碛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地区南沱组经历低等化学风化作用,整体处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古气候指标值均存在明显的旋回变化,即灰紫色含砾质粉砂岩由底部至顶部逐渐从高值减小,灰绿色含砾质粉砂岩则自下而上从低值逐渐增加,表明南沱早期经历过多次冷暖的古气候波动。扬子地区南沱组区域对比及沉积模式表明,南沱冰期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渐冻期、中期冰冻期和晚期解冻期,气候冷暖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沱早期和南沱晚期,浅水沉积区表现尤其明显。因此,大巴山地区南沱组冰川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变化证据为新元古代末期全球处于一个“slush snowball”状态的观点...

期刊论文 2024-07-10 DOI: 10.19826/j.cnki.1009-3850.2024.06003

本项研究以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相结合为特色,选择长江口外水下三角洲至临近海区,布设具代表性的固定研究站位,同时采集一批高质量的浅地层剖面和若干沉积岩芯,开展测年、沉积物粒度、元素、微体古生物及壳体同位素、生物标记物等多学科分析,结合U同位素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提取研究区近千年来在百年至年代际尺度上沉积环境、海洋环境(温度、盐度)和生态环境(古生产力、缺氧层)变化的特征,建立高分辨率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演变序列。在此基础上,与现场和历史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探讨控制长江口外低氧区和缺氧现象演变的沉积和生态环境因素;与周围陆地季风和极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揭示出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突然事件;同时,与研究区的人类活动资料进行对比,甄别陆海相互作用中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叠加效应,为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长江口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4条  共4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