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

为分析季节性冻土区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优势,分析了具体的施工工艺。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区的冻融循环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裂缝、车辙等病害,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和寿命。传统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已难以满足施工要求,而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则可有效解决相关工艺不足,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期刊论文 2025-04-01

为了探索高寒地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对冻土层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对路面各结构层材料进行热传导试验和碎石空隙率试验,得出不同结构层的热力学参数,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二维冻土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沥青路面在4月、7月和10月份铺筑短期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沥青路面铺筑短期的热效应使得冻土温度场呈梯形分布。其中,7月份铺筑路面造成冻土层温度上升最高可达2.13℃,冻土0℃等温线下降深度大于0.78 m,最不利于冻土的温度稳定性。为此,基于弯沉等效思想在路基顶面通过铺设碎石层进行温度改善和刚度补偿设计,结果显示:铺设1.0 m厚的碎石层,路基和冻土层温度下降1.89~27.22℃,0℃等温线抬升0.54~1.95 m,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可提升至125~180 MPa,以上可为高寒冻土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1-14 DOI: 10.19782/j.cnki.1674-0610.2024.06.013

为研究多年冻土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采用FWD法、路面钻芯和人工调查等多种手段,对国道214公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强度、破损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道214公路左、右幅行车道路面平均弯沉代表值分别为31.5(0.01 mm)和37.5(0.01 mm),表明右侧受通往玉树地区的重载交通影响,路面强度衰减较快。全线沥青路面平均弯沉代表值最大为100(0.01 mm),最小不到5(0.01 mm),与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差异性发育和冻胀融沉强度相关。国道214公路全线路面平整度良、中、次、差路段分别达到24.6%、32.1%、6.3%和37%,而路面破损状况良、中、差路段分别为61.6%、26.8%和11.6%,对行车舒适度影响较大,行车安全性影响相对较小。路面钻芯表明结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强度降低和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为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的设计与养护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4-11

为提升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水平,避免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沥青路面在重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温缩开裂病害,影响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本文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地区重交通沥青路面的轴载计算方法、路面结构设计原则、沥青路面层数和层厚确定方法,并推荐了路面结构组合。同时,以某季节性冻土地区的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车辆轴载对路面弯沉、剪切力及基底拉应力的影响,以评价路面结构设计效果。

期刊论文 2023-11-15 DOI: 10.16248/j.cnki.11-3723/u.2023.30.016

为研究川藏季节性冻土地区冬季隧间路段沥青路面温度场变化规律,基于康定地区的现场温度观测数据,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隧间钢桥段和路基段进行了温度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隧间钢桥段和路基段路面结构温度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增大风速与考虑太阳辐射均使路面温度场变化幅度变大,风速从0.0 m/s升高到2.0 m/s,钢桥段和路基段路表最低温度分别下降了2.40℃和2.29℃,但温度变化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受日照时间越长,温度振幅越大,但路基段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钢桥段;不考虑风速和太阳辐射条件下,在h=0 cm处钢桥段比路基段最低温度小0.44℃,因此在冬季更易发生结冰现象。相关研究结论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6-15 DOI: 10.19922/j.1009-7767.2023.06.001

文中以宽幅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为例,通过将高液限土路基和上层填筑层融合为双层弹性体系,计算路基表面的竖向位移,将路基层间的结合条件大于荷载边界条件作为目标,计算路基顶面综合回弹模量参数,确定填筑材料的选择范围,实现对路面回弹弯沉的控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对路面回弹弯沉程度的有效控制。

期刊论文 2022-12-13

文章结合高原冻土区域的特点,阐述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意义,指出高原冻土区域的施工现状以及高原环境对现场施工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对策进行研究。

期刊论文 2022-03-09

多年冻土区的沥青公路病害类型与沥青面层温度场密切相关。为探究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在国道G109安多-唐古拉山段K3357处(海拔5 231 m)建立观测点,包括在沥青路面面层不同深度埋设ZDR系列温度记录仪,在路旁架设TRM-ZS2气象站,对路面不同深度的温度、环境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风速等进行连续跟踪,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路面温度场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路面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范围逐渐变小;温度场与气温和太阳辐射皆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较低;气温是影响温度场的最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仅在9~21时对温度场具有影响作用;气温与太阳辐射对温度场的影响分别具有1.5小时和2.5小时的滞后性。

期刊论文 2021-04-21 DOI: 10.16249/j.cnki.2096-4617.2021.01.012

热反射技术是一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及道路表面降温的主动冷却技术,国内外很少对此技术在多年冻土区道路热保护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多年冻土区气候及工程环境特点,综述了热反射技术在冻土区道路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成果,阐述了热反射涂层的基本成分、反射机理和测试方法,分析了路用热反射涂层的材料性能、反射效果和路用性能,简要介绍了热反射涂层在路基边坡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当前条件下利用热反射涂层保护多年冻土区道路所遇到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从材料选择、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入手,对路用热反射涂层的颜色、反射性能、路用性能和区域适用性进行改进和研究,加强多年冻土区道路热反射涂层的野外试验和分析,深入研究复杂气候和工程环境下的热反射涂层性能。

期刊论文 2020-09-21

高海拔冻土地区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多用,具有早晚温差大、年均气温较低、日照辐射大、多年冻土等特点。总体而言在高海拔冻土地区进行沥青路面施工难度很大,而且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对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类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就如何预防和控制沥青路面质量缺陷谈几点看法。

期刊论文 2020-05-31 DOI: 10.16141/j.cnki.1671-8089.2020.01.183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9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