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树木年代学方法因其强连续性和高分辨率特性,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灾害历史重建。然而,传统树木年代学方法在对特定区域树种及其生境特征进行参数化处理时存在不足,基于生长释放/抑制机制的年轮分析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是冰川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尚未开展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的泥石流重建灾害历史研究。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吉隆藏布江流域热玛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分析47棵树平均树龄(82 a±24 a)的创伤特征(树脂道密度≥12个/cm2),结合重建泥石流暴发时间的精确度(R=0.8)动态优化生长扰动阈值;分析树木年轮因泥石流干扰产生的伤疤、愈伤组织及生长释放/抑制等特征,结合区域树木生长特征,优化了树木年轮生长释放/抑制的阈值和Wit指数(加权响应指数)的计算方法,重建研究区的泥石流灾害历史;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热玛沟流域树木年轮弱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25%(原标准40%),强生长释放/抑制阈值修正为54%(原标准60%),事件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7.6%(p<0.01)。通过1988—...
冰川泥石流作为高原高寒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冰川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模型。以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综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多维特征指标数据集,通过对比分析基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确性和泛化性来优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层级模型在冰川泥石流的大类和子类早期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95%)和泛化性(>87%),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内识别出降雨型泥石流46处,冰川型泥石流93处。其中冰(雪)崩型、冰川降雨融合型和冰湖(堰塞湖)溃决型冰川泥石流分别占比34.4%、32.3%和33.3%。基于早期识别结果探究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分区规律并针对性提出相应防灾减灾建议。研究成果为高寒山区冰川泥石流的后续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