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3

泛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有机碳、氮库。在气候变暖驱动下,高纬度或高海拔冻土融化加速,冻土活动层冻融格局改变,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成为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效应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泛北极和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CO2,CH4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对冻土退化及冻融作用的响应特征和影响机制,探讨了高寒地区生态系统净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的相互关系,并简要提出了目前冻土区土壤碳排放和氮转化关键过程研究中需要加强的方面,旨在为继续深入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碳氮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05-05

本文建立了青藏公路楚玛尔河路段某冻土路基工程的FLAC 3D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不同季节的阴阳坡效应和路基内部土体的温度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室效应对路基内部土体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表明:(1)春夏秋冬环境条件下,阳坡和阴坡的温差分别为4℃、0℃、3℃和8℃;(2)在同一水平高度,路基内部土体的温差在夏季相差不明显、春秋季节较为明显、冬季最为明显;(3)温室效应会造成路基内部土体温度整体升高,导致路基土体的冻融交界线每10年会提升约0.6m。

期刊论文 2020-03-31

全球变暖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大气CO2的持续上升曾被认为是导致温度增高的关键原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单独CO2的温室效应远不足以造成现有规模的增温。类似地,地史时期中CO2与温度的不匹配性也不断被发现。这些事实强烈暗示,除CO2之外,还存在其他更为主要的推动力。而水汽(water vapor)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且温室效应能力是CO2的两倍。本项目拟在青年基金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嘉荫太平林场组、乌云组和邻县萝北达连河组植物化石,分别代表坎潘期、塞兰特期、鲁帝特期等3个重要温室阶段。以被子植物叶相特征定量重建各阶段温度;以银杏气孔参数恢复古CO2,并查明其温室效应对温度变化的贡献率。同时,以高分辨率现代气候数据建立“水汽-温度”关系模型,整合应用于古气候分析,恢复古大气的水汽含量,揭示水汽温室效应对温度变化的贡献,从而确认影响温度变化的首要因素,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