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3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

期刊论文 2021-05-14 DOI: 10.15961/j.jsuese.202100285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3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

期刊论文 2021-05-14 DOI: 10.15961/j.jsuese.202100285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3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

期刊论文 2021-05-14 DOI: 10.15961/j.jsuese.202100285

收集西藏境内6处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堰塞湖事件,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三维地质建模、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经堰塞湖演化过程分析,对中国西藏境内典型堰塞湖事件做了系统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中国西藏典型堰塞湖作为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原生地质灾害演化而来。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西藏典型堰塞湖演化模式:泥石流堵江型、滑坡堵江型和"崩滑流"堵江型。同时,考虑堰塞湖衍生出的次生灾害,勾勒出一条以"‘崩滑流’—堵江(堰塞湖)—淹没—洪水—‘崩滑’"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链。最后,提出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初步判据——"两区",即大江大河区和原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基于此判据,初步建立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区划,具体为:藏东、藏南及雅鲁藏布江日喀则仁布县—曲水县段为堰塞湖高易发区,藏西和藏中为堰塞湖低易发区。

期刊论文 2021-03-01 DOI: 10.13937/j.cnki.hbdzdxxb.2020.06.010

收集西藏境内6处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堰塞湖事件,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三维地质建模、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经堰塞湖演化过程分析,对中国西藏境内典型堰塞湖事件做了系统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中国西藏典型堰塞湖作为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原生地质灾害演化而来。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西藏典型堰塞湖演化模式:泥石流堵江型、滑坡堵江型和"崩滑流"堵江型。同时,考虑堰塞湖衍生出的次生灾害,勾勒出一条以"‘崩滑流’—堵江(堰塞湖)—淹没—洪水—‘崩滑’"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链。最后,提出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初步判据——"两区",即大江大河区和原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基于此判据,初步建立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区划,具体为:藏东、藏南及雅鲁藏布江日喀则仁布县—曲水县段为堰塞湖高易发区,藏西和藏中为堰塞湖低易发区。

期刊论文 2021-03-01 DOI: 10.13937/j.cnki.hbdzdxxb.2020.06.010

收集西藏境内6处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堰塞湖事件,通过野外现场调查、三维地质建模、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经堰塞湖演化过程分析,对中国西藏境内典型堰塞湖事件做了系统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中国西藏典型堰塞湖作为次生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原生地质灾害演化而来。在此基础上,提出3种西藏典型堰塞湖演化模式:泥石流堵江型、滑坡堵江型和"崩滑流"堵江型。同时,考虑堰塞湖衍生出的次生灾害,勾勒出一条以"‘崩滑流’—堵江(堰塞湖)—淹没—洪水—‘崩滑’"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链。最后,提出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初步判据——"两区",即大江大河区和原生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基于此判据,初步建立西藏堰塞湖易发性区划,具体为:藏东、藏南及雅鲁藏布江日喀则仁布县—曲水县段为堰塞湖高易发区,藏西和藏中为堰塞湖低易发区。

期刊论文 2021-03-01 DOI: 10.13937/j.cnki.hbdzdxxb.2020.06.010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