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热水钻被认为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探测最高效、最安全和最清洁的钻探装备。利用热水钻开展冰下湖钻探时需要建造回水腔,但目前回水腔的结构及热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深层热水钻回水腔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以上覆冰层对冰下湖水的压力为基础,建立了回水腔建造深度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回水腔的初始形状及主要尺寸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建立回水腔周围冰层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回水腔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各因素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深层热水钻用于冰下湖钻探时,回水腔应优先选用双层主/副孔结构,主孔和副孔之间的距离应该小于1 m,主/副孔直径应在0.3~0.6 m之间且回水腔的高度应比潜水泵大2~3 m;回水腔的建造深度主要由冰盖厚度决定,在实际工程中,回水腔的建造深度应比理论计算值大15~30 m;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正常工况下,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不超过2~3℃,而临界注热流量不超过12 L/min。

期刊论文 2025-05-15

热水钻被认为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探测最高效、最安全和最清洁的钻探装备。利用热水钻开展冰下湖钻探时需要建造回水腔,但目前回水腔的结构及热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深层热水钻回水腔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以上覆冰层对冰下湖水的压力为基础,建立了回水腔建造深度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回水腔的初始形状及主要尺寸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建立回水腔周围冰层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回水腔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各因素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深层热水钻用于冰下湖钻探时,回水腔应优先选用双层主/副孔结构,主孔和副孔之间的距离应该小于1 m,主/副孔直径应在0.3~0.6 m之间且回水腔的高度应比潜水泵大2~3 m;回水腔的建造深度主要由冰盖厚度决定,在实际工程中,回水腔的建造深度应比理论计算值大15~30 m;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正常工况下,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不超过2~3℃,而临界注热流量不超过12 L/min。

期刊论文 2025-05-15

热水钻被认为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探测最高效、最安全和最清洁的钻探装备。利用热水钻开展冰下湖钻探时需要建造回水腔,但目前回水腔的结构及热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深层热水钻回水腔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以上覆冰层对冰下湖水的压力为基础,建立了回水腔建造深度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回水腔的初始形状及主要尺寸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建立回水腔周围冰层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回水腔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各因素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深层热水钻用于冰下湖钻探时,回水腔应优先选用双层主/副孔结构,主孔和副孔之间的距离应该小于1 m,主/副孔直径应在0.3~0.6 m之间且回水腔的高度应比潜水泵大2~3 m;回水腔的建造深度主要由冰盖厚度决定,在实际工程中,回水腔的建造深度应比理论计算值大15~30 m;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正常工况下,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不超过2~3℃,而临界注热流量不超过12 L/min。

期刊论文 2025-05-15

热水钻被认为是开展极地冰下湖探测最高效、最安全和最清洁的钻探装备。利用热水钻开展冰下湖钻探时需要建造回水腔,但目前回水腔的结构及热特性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深层热水钻回水腔的主要结构形式。然后,以上覆冰层对冰下湖水的压力为基础,建立了回水腔建造深度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回水腔的初始形状及主要尺寸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建立回水腔周围冰层温度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提出了回水腔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的计算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各因素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深层热水钻用于冰下湖钻探时,回水腔应优先选用双层主/副孔结构,主孔和副孔之间的距离应该小于1 m,主/副孔直径应在0.3~0.6 m之间且回水腔的高度应比潜水泵大2~3 m;回水腔的建造深度主要由冰盖厚度决定,在实际工程中,回水腔的建造深度应比理论计算值大15~30 m;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和临界注热流量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正常工况下,回水腔的临界回水温度不超过2~3℃,而临界注热流量不超过12 L/min。

期刊论文 2025-05-15

开放块石护坡路基是青藏铁路所采取的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一种主要措施。针对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现场的气温条件和地质条件,对北麓河试验段开放块石护坡路基在昼夜间和冷暖季的温度场、速度场和热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降温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块石护坡在暖季夜间存在一定的降温效果;块石护坡暖季由于遮阳作用存在热屏蔽效应,冷季放出的热量大于暖季吸收的热量,有利于保护冻土;块石护坡的主要换热方式是强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较少;块石护坡降温效果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块石护坡的遮阳作用和块石护坡内空气在昼夜间、冷暖季流动速度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平衡强迫对流换热。

期刊论文 2007-11-09

块石护坡路基是青藏铁路建设中一种有效的冷却地基保护冻土工程措施.考虑高原夏季夜间冷空气对块石护坡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对青藏铁路北麓河块石护坡试验路基夏季某一整天的温度场、热流量和热流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块石护坡路基昼夜间热传递特性.结果表明:块石护坡路基在夏季白天吸收热量,在夜间冷空气的作用下路基释放一部分热量,说明夏季夜间存在一定的降温效果.另外考虑一年内冷暖季块石护坡的热传递差异,对块石护坡路基冷暖季的温度场、热流量和热流密度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冷暖季热传递特性,结果显示:块石护坡路基暖季处于吸热状态,冷季处于放热状态;从一年的热流量变化看,块石护坡路基冷季的放热量大于吸热量,路基储存冷能有利于保护冻土.

期刊论文 2007-06-1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