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

在全球变暖导致冻土退化的趋势下,对三江源不同冻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2000~2022年的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变异系数、重心迁移、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与Hurst指数探索三江源不同冻土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比分析自然和人为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冻土区RSEI均值依次为: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0.630)>山地多年冻土区(0.624)>中深季节冻土区(0.587)>大片多年冻土区(0.429)。②23年间,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好,RSEI上升速率为0.0015 a-1,RSEI各等级重心向大片多年冻土区内部迁移,各冻土区均有超过57.00%的面积呈改善趋势,中深季节冻土区达到73.37%。③未来,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反持续特征,各...

期刊论文 2024-08-20 DOI: 10.13227/j.hjkx.202406184

总结了祁连山冻土区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介绍了碳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冻土区碳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关键策略。对了解祁连山冻土区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保护该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期刊论文 2023-10-27

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路线选线工作,结合青藏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分析了青藏高原的建设特点及各种控制因素对高速公路选线的影响,提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选线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路线方案的选线研究。

期刊论文 2020-03-08 DOI: 10.13379/j.issn.1003-8825.2020.01.05

在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公路、铁路、输油管线、输电线路等)的修建和运营对沿途周边的冻土热状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过程以及陆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并对冻土的工程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冻土工程作用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冻土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文献综述,对冻土区线性工程的主要特征,以及近几十年来工程影响下冻土环境和植被变化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目前,生态环境各要素对工程的反馈研究十分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要素与工程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的研究还需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拓展有效的监测手段,为冻土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服务;同时,在深入理解寒区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作用机理、过程基础上,积极开展冻土区工程环境容量阈值评估以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研究,为寒区大规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

期刊论文 2018-10-19

本项研究以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相结合为特色,选择长江口外水下三角洲至临近海区,布设具代表性的固定研究站位,同时采集一批高质量的浅地层剖面和若干沉积岩芯,开展测年、沉积物粒度、元素、微体古生物及壳体同位素、生物标记物等多学科分析,结合U同位素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提取研究区近千年来在百年至年代际尺度上沉积环境、海洋环境(温度、盐度)和生态环境(古生产力、缺氧层)变化的特征,建立高分辨率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演变序列。在此基础上,与现场和历史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探讨控制长江口外低氧区和缺氧现象演变的沉积和生态环境因素;与周围陆地季风和极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揭示出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突然事件;同时,与研究区的人类活动资料进行对比,甄别陆海相互作用中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叠加效应,为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长江口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多年冻土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季节冻结融化作用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关系密切,对各种尺度的水文地质环境具有控制或重要影响。作为一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冻土层在地下水形成、演化、运移和水动力过程方面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对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和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冻土可通过其中的水分迁移、冰分凝和地下冰结构重组等方式,形成和改变地下冰储量及地下水动静储量,调节水文地质循环。气候变暖显著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冻土退化显著,已经普遍影响到了高原冻土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并引发了一系列水文(地质)、生态和环境问题,亟待系统、长期和细致的观测、试验和模型研究。

期刊论文 2013-02-06 DO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3.01.017

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段北起漠河(连崟),向南沿大兴安岭东坡和松嫩平原北部最终到大庆林源,管道全长953 km,其中漠河-乌尔其段为多年冻土区,长度441 km.沿线多年冻土,森林,沼泽湿地等环境要素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由于管道是长距离线性构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对冻土环境影响较大.考虑了管道工程的特殊性和沿线的冻土环境要素资料,提出利用地表稳定性指标来评价沿线的冻土环境.根据地表扰动程度,位移量,景观改变状况,及沿线的冻土类别,年平均地温等参数,将地表稳定性分成4个等级:地表稳定型、地表较稳定型、地表不稳定型和地表极不稳定型,分别对应冻土环境良好、一般、不良和较差地段.评估结果表明,此环境评价方法简明易懂,应用方便,评价结果客观,全面,精度较高.

期刊论文 2011-11-15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而铁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在铁路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青藏铁路沿线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对沿线的沙害进行预防与生态治理,根据青藏高原铁路路域自然环境特征,开发并采用了植生袋、厚层基质喷附和三维网三种生态环境工程保护新技术。实践证明,应用此类新技术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沿线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可大幅度减小对铁路沿线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有效解决该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期刊论文 2010-10-12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6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