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0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大坝建设调整了流域水资源配置,使流域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河流水质。本研究将不同景观格局类型定性分为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子,基于我国970个国控断面水质数据和271个建坝子流域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定量探究大坝建设下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等人为影响因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大于自然影响因子,其和WQI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5、-0.65(P<0.05)。大坝建设后人类活动加剧,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WQI的相关性分别提高到-0.62、-0.63、-0.70(P<0.05)。冰川和永久积雪用地、水体、气温等自然影响因子和WQI相关性较小,分别为0.25、-0.28、-0.45(P<0.05);随机森林的结果显示总磷和溶解氧在建坝流域对WQI的贡献率和无建坝相比增幅最明显,分别为28.02%和27.85%,建设用地、人口密度、水体的贡献率也均有显著上升。本研究揭示了有无建坝下流域内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互关系,为大坝建设下的河流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5-06-05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基于MODIS和IMS积雪数据,计算了2006—2021年北半球积雪物候指标,利用MOD09GA数据集,通过最大分离法计算了2007—2022年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了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并分析了海拔、气温、降水和植被类型的驱动作用。此外还分析了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显著相关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终日和积雪日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日期对积雪物候的响应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开始日期与积雪季长度、积雪终日、积雪日数主要呈正相关,与积雪初日的相关性纬度分布特征较弱;在低海拔地区,较少的积雪更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寒冷地区,更多的积雪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其他类型植被,更多的积雪和更晚的融雪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抑制植被生长;在温度较高的草原和灌木地,更晚的积雪融化为植被提供了水分促进植被生长发育;在干旱的草原,更多的积雪为植物提供了更多水分,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而在湿润的地区降水的驱动作用则相对较弱。揭示了北半球植被物候对积雪物候的响应机制,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与积雪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5-16 DOI: 10.20103/j.stxb.202410122484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期刊论文 2025-05-14 DOI: 10.13544/j.cnki.jeg.2024-0173

米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广泛,面积大,厚度深,沉积关系复杂。科学认识雅鲁藏布江河谷米林段冰川冰湖泥石流期次划分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对区域地质环境重建、区域内泥石流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预测米林地区未来泥石流活动提供参考。本文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室内试验等技术,查明了米林地区冰川冰湖型泥石流堆积特征,研究了米林地区泥石流发育时间,揭示了泥石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成果如下:(1)米林地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堆积区纵坡降小,有扇形、鱼尾形、堆叠形3种平面形态;(2)研究区冰川冰湖泥石流划分为3期次,即62.2~74 ka、37.3~44.9 ka、16.1~23.6 ka,越靠近雅鲁藏布江下游,出露的泥石流形成年代越早;(3)构造活动与泥石流具有时间共轭性,可将其关系量化为时间重合率,影响时间重合率的因素有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断层规模、断层性质,其中时间重合率与断裂带距泥石流沟距离呈负相关,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

期刊论文 2025-05-14 DOI: 10.13544/j.cnki.jeg.2024-0173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70条,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