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2

南极大陆在全球气候与地质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全球海平面与气候模式,其壳幔结构留存的地球演化信息可以追溯到前寒武时期,对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及其相关地质过程意义深远。然而,上覆南极冰盖的存在以及极端环境使其壳幔结构研究十分困难,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观测成为了重要研究手段。本文总结了基于被动源地震手段(背景噪声成像、远震面波与体波成像、接收函数分析等)的南极典型区域壳幔结构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揭示了各区域壳幔结构的特征及差异。以横贯南极山脉为地理分界屏障的西南极地壳薄且构造活动强,东南极则地壳厚且稳定;横贯南极山脉的隆升机制存在多种解释;西南极的玛丽·伯德地存在活跃岩浆活动,地幔低速异常显著;位于东南极中心的甘布尔采夫山脉起源仍有争议,其形成与多阶段构造事件相关。未来,随着南极台站不断增加和反演方法的优化,有望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推动该领域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06

南极大陆在全球气候与地质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全球海平面与气候模式,其壳幔结构留存的地球演化信息可以追溯到前寒武时期,对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及其相关地质过程意义深远。然而,上覆南极冰盖的存在以及极端环境使其壳幔结构研究十分困难,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观测成为了重要研究手段。本文总结了基于被动源地震手段(背景噪声成像、远震面波与体波成像、接收函数分析等)的南极典型区域壳幔结构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揭示了各区域壳幔结构的特征及差异。以横贯南极山脉为地理分界屏障的西南极地壳薄且构造活动强,东南极则地壳厚且稳定;横贯南极山脉的隆升机制存在多种解释;西南极的玛丽·伯德地存在活跃岩浆活动,地幔低速异常显著;位于东南极中心的甘布尔采夫山脉起源仍有争议,其形成与多阶段构造事件相关。未来,随着南极台站不断增加和反演方法的优化,有望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推动该领域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06

南极大陆在全球气候与地质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全球海平面与气候模式,其壳幔结构留存的地球演化信息可以追溯到前寒武时期,对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及其相关地质过程意义深远。然而,上覆南极冰盖的存在以及极端环境使其壳幔结构研究十分困难,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观测成为了重要研究手段。本文总结了基于被动源地震手段(背景噪声成像、远震面波与体波成像、接收函数分析等)的南极典型区域壳幔结构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揭示了各区域壳幔结构的特征及差异。以横贯南极山脉为地理分界屏障的西南极地壳薄且构造活动强,东南极则地壳厚且稳定;横贯南极山脉的隆升机制存在多种解释;西南极的玛丽·伯德地存在活跃岩浆活动,地幔低速异常显著;位于东南极中心的甘布尔采夫山脉起源仍有争议,其形成与多阶段构造事件相关。未来,随着南极台站不断增加和反演方法的优化,有望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推动该领域发展。

期刊论文 2025-03-06

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近期工作,收集和梳理了2013—2023年冰川物质平衡已有成果,归纳得到了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及模型,并总结了我国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冰川学方法、影像大地测量法及卫星重力监测法。此外,还有一种以建立物质平衡(冰川积累和消融代数和)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冰川平衡模式,这种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模式称为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在研究中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冰川平衡半经验模型——度日因子模型、能量-平衡模型以及冰流模型、物质平衡模型的耦合模型——开放全球冰川模型(OGGM)。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负平衡趋势和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物质亏损尤为强烈,1991—2020年累计损失-71 760 mm w. e.;昆仑山区域早期物质平衡相对稳定,后逐渐出现负平衡,马兰山东段冰川于2000—2020年累计损失-300~-180 mm w. e.;天山区域整体受气温影响较大,负平衡趋势显著,玛纳斯河流域内冰川在2000—2016年间累计损失-9 811.19 mm w. e....

期刊论文 2024-12-02

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近期工作,收集和梳理了2013—2023年冰川物质平衡已有成果,归纳得到了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及模型,并总结了我国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冰川学方法、影像大地测量法及卫星重力监测法。此外,还有一种以建立物质平衡(冰川积累和消融代数和)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冰川平衡模式,这种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模式称为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在研究中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冰川平衡半经验模型——度日因子模型、能量-平衡模型以及冰流模型、物质平衡模型的耦合模型——开放全球冰川模型(OGGM)。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负平衡趋势和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物质亏损尤为强烈,1991—2020年累计损失-71 760 mm w. e.;昆仑山区域早期物质平衡相对稳定,后逐渐出现负平衡,马兰山东段冰川于2000—2020年累计损失-300~-180 mm w. e.;天山区域整体受气温影响较大,负平衡趋势显著,玛纳斯河流域内冰川在2000—2016年间累计损失-9 811.19 mm w. e....

期刊论文 2024-12-02

针对碳酸盐渍土区岩土材料的膨胀、溶陷和冻融损伤等病害,综述了碳酸盐渍土物理、化学和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针对如何改变碳酸盐渍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归纳了工程上常用到的固化碳酸盐渍土的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固化机理。综述了不同方案固化后的碳酸盐渍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在寒区的表现。对固化碳酸盐渍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工程上碳酸盐渍土研究的潜在方向。

期刊论文 2024-07-04 DOI: 10.16581/j.cnki.issn1671-3206.20240704.002

针对碳酸盐渍土区岩土材料的膨胀、溶陷和冻融损伤等病害,综述了碳酸盐渍土物理、化学和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针对如何改变碳酸盐渍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归纳了工程上常用到的固化碳酸盐渍土的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固化机理。综述了不同方案固化后的碳酸盐渍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在寒区的表现。对固化碳酸盐渍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工程上碳酸盐渍土研究的潜在方向。

期刊论文 2024-07-04 DOI: 10.16581/j.cnki.issn1671-3206.20240704.002

回顾总结了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高原水资源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温显著升高,升温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温室气体、冰雪反照率反馈、云-水汽-辐射反馈、局地强迫等是影响高原气温上升具有海拔依赖性的重要因素。总体上青藏高原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变化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比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更强;降水空间变化主要分为南北偶极型、东西偶极型、中部和边缘差异型和多元型;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等影响,青藏高原水资源特别是冰冻圈水资源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部分冰川加速退缩、冰川径流增加、湖泊严重扩张,导致青藏高原上水循环加强和气候偏暖湿化;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最后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期刊论文 2024-02-27

回顾总结了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高原水资源的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气温显著升高,升温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温室气体、冰雪反照率反馈、云-水汽-辐射反馈、局地强迫等是影响高原气温上升具有海拔依赖性的重要因素。总体上青藏高原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变化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比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更强;降水空间变化主要分为南北偶极型、东西偶极型、中部和边缘差异型和多元型;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气溶胶排放等影响,青藏高原水资源特别是冰冻圈水资源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部分冰川加速退缩、冰川径流增加、湖泊严重扩张,导致青藏高原上水循环加强和气候偏暖湿化;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最后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期刊论文 2024-02-27

多年冻土与路基工程之间复杂的水热力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尺度效应,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结构性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对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的深入认识是揭示大尺度冻土路基热融风险机理、融沉防控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基于室内外试验和数值分析等方法,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研究从现象到机理,最终形成了理论体系,取得充分发展。文章总结了冻土路基尺度效应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在上边界条件、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结构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构想。

期刊论文 2023-10-20 DOI: 10.13204/j.gyjzg23081216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52条,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