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YZGC)物种的地理分布及遗传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该地区白蚁物种的进化历史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采用mtDNA和核糖体ITS等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特有白蚁(Isoptera)物种三个属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 象白蚁属Nasutitermes 土白蚁Odontotermean,进行谱系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微卫星标记或STRs拟用于雅鲁藏布、印度和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土白蚁属标本的物种分化研究。以世界广布种栖北散白蚁R. sepratus为代表的散白蚁属谱系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分析, 将为该物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提供信息。以象白蚁属为材料研究同域物种形成,是裂变选择还是近域物种形成机制。食木蜚蠊隐尾蠊属Cryptocercus的分科位置尚未稳定,其与白蚁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拟通过隐尾蠊属推测西藏白蚁的进化历史,获得雅鲁藏布大峡白蚁分布相关冰期避难所理论可能线索,为该地区白蚁种类分化与进化提供有价值的证据,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白蚁如何应对第四季冰川。
2014-01卫矛科雷公藤属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为典型的中国-朝鲜-日本、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类群。高度的形态可塑性,物种分布区的重叠区域内有大量中间型,遗传分化不显著,缺少深入全面的谱系地理学研究,使得该属种以及种以下阶元的分类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缺乏对雷公藤属的物种分化、现有分布格局的形成等进化生物学问题的深入认识。本研究以居群为单位,在其分布区内全面取样,利用3个单亲遗传的叶绿体片段和3个双亲遗传的核DNA片段的序列分析,构建属内系统发育关系;采用DNA序列与微卫星标记的联合分析,检测该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其群体遗传结构以及谱系地理格局;结合化石资料,推断属内各分支的分歧时间;结合地质历史资料,探讨气候的反复波动和陆桥的片断化等因素对雷公藤属现代谱系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期望为阐明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中国大陆与日本主大陆、朝鲜半岛、台湾岛等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等问题提供数据积累和实例参考。
2014-01【中文摘要】全世界共有51种噪鹛(Garrulax),其中35种分布于中国,12种为中国所特有。以往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为噪鹛属鸟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但有限的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说服力并不强,青藏高原隆起与噪鹛属鸟类的演化也缺乏研究。因此,对这一类主要分布于我国,且特有种类众多的类群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弄清噪鹛属的分类和系统进化问题,也能为动物地理学与关键生态系统等研究提供信息。项目首先应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研究该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推测可能的起源年代、演化历史、以及现有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其次,在弄清分类疑难问题的基础上,选取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地区的中国鸟类特有种橙翅噪鹛(G. elliotii)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并与高原分布的其它特有鸟类的谱系地理格局比较,总结其一般与特殊规律,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冰川运动对横断山及其周边鸟类的起源演化和后期遗传分化的影响。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