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以三打古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视角,关注其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采用InVEST模型对该区域的碳储量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的地类变化较为明显,北部中低海拔区域草地转化为林地,偏高海拔区域林地转为草地,西北区域的局部地区出现冰川融化的趋势,形成若干个分散的湖泊.(2)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的碳存储总量分别为7.349、7.348、7.151 Tg,整体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3)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均保持较好水平,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4)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高程、降雨、土壤、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其中高程与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为高程协同植被覆盖指数类型(>0.7).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好,西北区域大幅增强,林地区域略微下降,靠近冰川地区的变化相对复杂.

期刊论文 2024-10-21 DOI: 10.20056/j.cnki.ZNMDZK.20240739

以三打古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从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视角,关注其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采用InVEST模型对该区域的碳储量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的地类变化较为明显,北部中低海拔区域草地转化为林地,偏高海拔区域林地转为草地,西北区域的局部地区出现冰川融化的趋势,形成若干个分散的湖泊.(2)2000、2010、2020年,研究区的碳存储总量分别为7.349、7.348、7.151 Tg,整体呈先稳定后下降的趋势.(3)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均保持较好水平,整体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4)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高程、降雨、土壤、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其中高程与植被覆盖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强于单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为高程协同植被覆盖指数类型(>0.7).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好,西北区域大幅增强,林地区域略微下降,靠近冰川地区的变化相对复杂.

期刊论文 2024-10-21 DOI: 10.20056/j.cnki.ZNMDZK.20240739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天山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20年新疆天山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0—2020年新疆天山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天山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次为永久冰川和积雪以及林地,灌木、水域、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面积较少。(2)1990—2020年新疆天山碳储量整体上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共增加了19.49 Tg,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对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3)近30 a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近88%的区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垂直自然带分布密切相关。(4)草地、永久冰川和积雪、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是新疆天山碳储量时空演变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可为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对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23-01-18 DOI: 10.13866/j.azr.2022.06.20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天山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20年新疆天山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0—2020年新疆天山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天山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次为永久冰川和积雪以及林地,灌木、水域、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面积较少。(2)1990—2020年新疆天山碳储量整体上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共增加了19.49 Tg,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对总碳储量的贡献最大。(3)近30 a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近88%的区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垂直自然带分布密切相关。(4)草地、永久冰川和积雪、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是新疆天山碳储量时空演变的主要贡献者。该研究可为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对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2023-01-18 DOI: 10.13866/j.azr.2022.06.20

在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冻圈环境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更为复杂。因此,以新疆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为例,构建模型模拟典型流域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LUCC)综合影响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并揭示复合因素影响下土壤侵蚀的放大作用。为此采用InVEST模型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模拟,并建立了3种情景用于复合影响的分析,分别为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降雨和融雪变化以及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2000年,2005—2015年3种情景土地利用分别发生1.67%,2.02%和4.19%的变化,使整个流域土壤侵蚀量比单一降雨侵蚀分别增加3.49%,3.02%和3.31%。(2)尽管2000—2015年降雪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0.49%,23.10%,38.46%和35.26%,但是融雪的出现致使流域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249.00%,88.00%,843.00%和566.00%,年平均侵蚀量增加了2 008.03万t,降雨和融雪情景下侵蚀量是单一降雨侵蚀量的4.2倍。(3)在融雪的背景下进一步考虑土地利用影响,2000...

期刊论文 2022-08-15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2.05.015

在我国西北高寒山区,冰冻圈环境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更为复杂。因此,以新疆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为例,构建模型模拟典型流域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LUCC)综合影响下的土壤侵蚀过程,并揭示复合因素影响下土壤侵蚀的放大作用。为此采用InVEST模型分别对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模拟,并建立了3种情景用于复合影响的分析,分别为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降雨和融雪变化以及降雨、融雪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2000年,2005—2015年3种情景土地利用分别发生1.67%,2.02%和4.19%的变化,使整个流域土壤侵蚀量比单一降雨侵蚀分别增加3.49%,3.02%和3.31%。(2)尽管2000—2015年降雪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0.49%,23.10%,38.46%和35.26%,但是融雪的出现致使流域土壤侵蚀量分别增加249.00%,88.00%,843.00%和566.00%,年平均侵蚀量增加了2 008.03万t,降雨和融雪情景下侵蚀量是单一降雨侵蚀量的4.2倍。(3)在融雪的背景下进一步考虑土地利用影响,2000...

期刊论文 2022-08-15 DOI: 10.13870/j.cnki.stbcxb.2022.05.015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量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平均产水总量和水源涵养总量约为93.03×10~8m3和57.83×10~8m3。从时间变化来看,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196mm·a-1;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依次为:草地(31.87×10~8m3)>林地(16.71×10~8m3)>耕地(4.92×10~8m3)>其他用地(2.29×10~8m3)>建设用地(0.63×10~8m3)。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在所有研究时段内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也会对水源涵养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较大。根据建立的经验公式并参考已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2-02-21

祁连山是中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当地极为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模块,对祁连山水源涵养量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平均产水总量和水源涵养总量约为93.03×10~8m3和57.83×10~8m3。从时间变化来看,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约为0.196mm·a-1;在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依次为:草地(31.87×10~8m3)>林地(16.71×10~8m3)>耕地(4.92×10~8m3)>其他用地(2.29×10~8m3)>建设用地(0.63×10~8m3)。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在所有研究时段内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也会对水源涵养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较大。根据建立的经验公式并参考已有研究...

期刊论文 2022-02-2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