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9
共检索到 11

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与评价指标变化的随机性密切相关,以往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为了提升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理论、综合云理论和迭代运算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用于中俄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价模型。为了验证冻土区管道保温层效果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以中俄管道沿线(漠河—大庆段)四处典型监测区域MDX007、MDX113、MDX304和MDX364为实例,应用评价模型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失效类型和失效可能性概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评价模型可以科学指导中俄原油管道保温层效果的评估,并依据相应的保温层效果失效类型结果给出对应的措施建议。综合云模型能够结合不同理论模型的优势,保证冻土工程环境评价的科学性,通过置信度值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中俄原油管线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战略性的科学支撑。

期刊论文 2024-03-14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多年冻土退化,冻土融化下沉严重威胁管道的安全运营,准确评价管基土融沉风险等级显得尤为重要。选取含水率、孔隙比、含冰量、超塑含水率4个重要的融沉影响因素,通过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采用可拓云模型对多年冻土区管基土融沉等级进行评价。评价模型在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的实践应用表明:现行规范对多年冻土区管基土评价指标单一、界限含水率过大,同时k-means评价融沉等级界限相对模糊,而熵值-可拓云模型能够避免融沉指标界限模糊、影响因素间的不确定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为多年冻土区管道的设计、运营管理中的融沉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图3,表7,参33)

期刊论文 2022-12-27

横断山区不仅是中国动物区系的核心地带和关键地区,也是亚洲大陆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和多物种分化及起源中心。本研究拟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带分布的蜱类、小型兽类、家畜(牛、马、羊、犬)和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现场标本的定量采集,应用现场流行病学、群落生态学、实验室研究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埃立克体、斑点热、森林脑炎、新布尼亚病毒、人巴贝西原虫等蜱媒病原体进行检测、研究和统计分析。了解、发现和证实云南西部山地蜱媒疾病、宿主、媒介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蜱媒疾病与人群、宿主、媒介和地理环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丰富和填补我国已知、可能存在、或发现未知蜱媒疾病的生物学知识和内容。通过该研究,在我省建立蜱媒疾病检测技术平台和培养人才队伍,为蜱媒疾病流行预警、监测、边境检疫提供科学依据,对今后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

2014-01

沙尘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丰富、降水稀少,与云相互作用更为显著,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项目拟凭借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现有的云雷达、多波段拉曼偏振激光雷达及微波辐射计等先进主被动遥感仪器的独特优势,设计一套合理的沙尘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集成观测研究方案;重点开展该地区沙尘气溶胶、云及大气温湿廓线的长期连续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建立该地区沙尘气溶胶、云和大气温湿廓线实时同步的第一手观测资料集;发展一套沙尘气溶胶微物理特性的激光雷达反演算法;在充分理解其物理特性垂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云宏观动力和微物理过程,深入揭示该地区沙尘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机理。项目的完成,将进一步加深理解沙尘气溶胶在该地区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今后评估沙尘气溶胶间接和半直接辐射效应及气候影响,提供宝贵观测资料及理论依据。

2014-01

【中文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围绕我国云水资源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以云水资料与其它资料协同分析为基础,将资料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云水气候特征和变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ISCCP和MODIS长期卫星云水观测资料,提出中国地区云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机理;结合GPCP降水资料,计算并建立月平均云水循环次数数据,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地区云水循环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机理;综合利用卫星和飞机云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云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在云水和云水循环次数气候特征和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确定人工增雨潜力区,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典型云系云水转化特征。本项目研究可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布局和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本项目研究结果针对性强,对云水资源开发具有较强实用价值。

2009-01

【中文摘要】系统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保存的微体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工作,发现陡山沱组下部和上部的微体生物群既有延续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分子,相关性定量分析表明生物演替可能反映了由于环境和生态的改变而导致的生物演化过程,因此能够用以区域地层对比;综合利用碳(包括有机碳和无机碳)、硫同位素的系统研究,揭示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海洋和大气圈可能发生了幕次氧化事件,并发现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间上密切相关;华南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白云岩中重晶石沉积的多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冰期结束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7.5亿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因此成为"雪球地球"假说的最直接证据;通过华南十余条盖帽白云岩剖面系统的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和微区碳同位素分析,提出围绕盖帽白云岩形成过程中各个地质事件之间关系的新模式,新模式进一步支持"雪球地球"假说,同时表明甲烷渗漏发生在盖帽白云岩形成之后,因此很可能不是全球性冰期结束的诱因;对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保存的具有外部形态特征变化的胚胎化石进行Micro-CT内部扫描观察,发现其内部具有类似原肠腔的结构,可能是原肠胚动物化石,为该时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新的证据。

2008-01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