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8

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近期工作,收集和梳理了2013—2023年冰川物质平衡已有成果,归纳得到了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及模型,并总结了我国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冰川学方法、影像大地测量法及卫星重力监测法。此外,还有一种以建立物质平衡(冰川积累和消融代数和)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冰川平衡模式,这种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模式称为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在研究中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冰川平衡半经验模型——度日因子模型、能量-平衡模型以及冰流模型、物质平衡模型的耦合模型——开放全球冰川模型(OGGM)。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负平衡趋势和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物质亏损尤为强烈,1991—2020年累计损失-71 760 mm w. e.;昆仑山区域早期物质平衡相对稳定,后逐渐出现负平衡,马兰山东段冰川于2000—2020年累计损失-300~-180 mm w. e.;天山区域整体受气温影响较大,负平衡趋势显著,玛纳斯河流域内冰川在2000—2016年间累计损失-9 811.19 mm w. e....

期刊论文 2024-12-02

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近期工作,收集和梳理了2013—2023年冰川物质平衡已有成果,归纳得到了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及模型,并总结了我国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冰川学方法、影像大地测量法及卫星重力监测法。此外,还有一种以建立物质平衡(冰川积累和消融代数和)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冰川平衡模式,这种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模式称为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在研究中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冰川平衡半经验模型——度日因子模型、能量-平衡模型以及冰流模型、物质平衡模型的耦合模型——开放全球冰川模型(OGGM)。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负平衡趋势和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物质亏损尤为强烈,1991—2020年累计损失-71 760 mm w. e.;昆仑山区域早期物质平衡相对稳定,后逐渐出现负平衡,马兰山东段冰川于2000—2020年累计损失-300~-180 mm w. e.;天山区域整体受气温影响较大,负平衡趋势显著,玛纳斯河流域内冰川在2000—2016年间累计损失-9 811.19 mm w. e....

期刊论文 2024-12-02

基于已有研究的综述和近期工作,收集和梳理了2013—2023年冰川物质平衡已有成果,归纳得到了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及模型,并总结了我国冰川物质平衡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目前常用的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冰川学方法、影像大地测量法及卫星重力监测法。此外,还有一种以建立物质平衡(冰川积累和消融代数和)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关系为核心的冰川平衡模式,这种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模式称为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在研究中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冰川平衡半经验模型——度日因子模型、能量-平衡模型以及冰流模型、物质平衡模型的耦合模型——开放全球冰川模型(OGGM)。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冰川整体呈现负平衡趋势和区域差异性。其中,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物质亏损尤为强烈,1991—2020年累计损失-71 760 mm w. e.;昆仑山区域早期物质平衡相对稳定,后逐渐出现负平衡,马兰山东段冰川于2000—2020年累计损失-300~-180 mm w. e.;天山区域整体受气温影响较大,负平衡趋势显著,玛纳斯河流域内冰川在2000—2016年间累计损失-9 811.19 mm w. e....

期刊论文 2024-12-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期刊论文 2024-11-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期刊论文 2024-11-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期刊论文 2024-11-12

轨道巡检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视觉测量技术,通过在轨道上自动行驶,实现对钢轨、扣件、轨枕等轨道结构件外观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以解决传统人工巡道存在的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主观经验性强、易漏检等问题。本文在阐述机器人功能、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机器人在青藏铁路的试用情况,展示典型检测结果,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初步探索。试用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环境适应性,对于提高青藏铁路工务维保数字化管理水平具有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4-09-10

轨道巡检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视觉测量技术,通过在轨道上自动行驶,实现对钢轨、扣件、轨枕等轨道结构件外观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以解决传统人工巡道存在的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主观经验性强、易漏检等问题。本文在阐述机器人功能、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机器人在青藏铁路的试用情况,展示典型检测结果,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初步探索。试用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环境适应性,对于提高青藏铁路工务维保数字化管理水平具有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4-09-10

轨道巡检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视觉测量技术,通过在轨道上自动行驶,实现对钢轨、扣件、轨枕等轨道结构件外观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以解决传统人工巡道存在的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主观经验性强、易漏检等问题。本文在阐述机器人功能、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机器人在青藏铁路的试用情况,展示典型检测结果,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初步探索。试用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环境适应性,对于提高青藏铁路工务维保数字化管理水平具有实际价值。

期刊论文 2024-09-10

农业冻土中的冰含量作为冻土冻融过程的关键变量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土壤养分流失和农田生态环境维稳等。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体积变换关系,自制一种农业冻土冰含量测量的试验装置,进行-20、-25、-30℃和土壤含水率为15.7%、23.5%、31.4%的冰含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农业冻土样品中冰含量随冻结温度降低冰质量含量增加。冻结温度达到-30℃时,冰质量含量达到一个恒定的峰值。相同冻结温度不同含水率状态下,冰质量含量百分比趋于一个平均值,且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约为2%。

期刊论文 2024-08-27 DOI: 10.19981/j.CN23-1581/G3.2024.25.02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8条,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