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冰封之下的“生锈”现象

2025-10-27 科技资讯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实验模拟,探究了冰冻环境中氧化铁纳米矿物的溶解过程。研究发现,冰并非惰性物质,而是一个高效的化学反应器。结冰过程会将矿物、有机物和酸性物质浓缩在冰晶间的微型液态水中,这种“冰冻浓缩效应”极大地促进了铁的溶解。这一发现为理解永久冻土、酸性土壤等冰冻环境中铁的迁移提供了关键机理,并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加剧的冻融事件如何向自然界释放更多可溶性铁。


当我们想到冰,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静止与封存的景象。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在冰冷的、看似沉寂的世界里,冰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化学反应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驱动化学变化。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解释北极(Arctic)地区河流为何出现“生锈”现象等问题上。铁是地球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元素,是无数生命过程的基础。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铁以不溶于水的矿物形式存在,例如针铁矿。生物体要想利用铁,必须先将其转化为可溶性形态。传统上,我们认为这一转化过程在温暖的液态水中更为活跃。但一项新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聚焦于冰冻环境中铁的溶解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当含有微小针铁矿颗粒、有机物(如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草酸盐)和酸性物质的水开始结冰时,一个奇妙的过程便发生了。纯净的水分子会优先形成冰晶,而水中的杂质——矿物颗粒、草酸盐和带来酸性的质子——会被排挤到冰晶之间尚未冻结的微小液态水区域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冰冻浓缩效应”。它将原本分散在大量水体中的反应物,高度集中在这些冰晶间的微型液态“口袋”里。浓度急剧升高,极大地加速了化学反应的速率。在这种高度浓缩的酸性环境中,草酸盐能更有效地从针铁矿表面“抓取”铁离子,使其溶解进入液态水中。这个过程甚至在零下30°C的低温下依然能够进行。

在某些条件下,冰的“工作效率”甚至超过了温暖的液态水。实验数据显示,在高浓度有机物存在时,零下10°C的冰溶解的铁比4°C的液态水还要多;而在低浓度有机物条件下,其溶解的铁甚至超过了25°C的液态水环境。这表明,冰冻浓缩带来的反应增强效应,完全压倒了低温导致的反应速率减慢效应。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其他关键因素的影响。例如,高盐度(类似海水)会抑制铁的溶解,因为盐分析子会与有机物竞争矿物表面的反应位点。而反复的“冻融循环”则会进一步促进铁的释放。每一次融化都会让之前被锁在冰晶内部、未能参与反应的有机物重获自由,待下一次结冰时,这些“生力军”便会加入到新一轮的浓缩反应中。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广阔的冰冻圈(Cryosphere)中的地球化学过程,无论是酸性硫酸盐土壤、大面积的永久冻土(permafrost),还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气溶胶。例如,飘浮到极地海洋上空的含铁尘埃在冰冻的云层中,可能会通过这一机制释放出更多可溶性铁,从而影响海洋的初级生产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循环日益频繁,永久冻土加速融化,这一由冰驱动的铁释放机制正变得愈发重要。它有助于解释为何在融雪和冰川融化期间,我们会在自然流域中观测到可溶性铁通量的增加。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冰封之下隐藏的化学奥秘,更为我们评估气候变化对地球元素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5075881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