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图片

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抗氢脆铝合金设计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2025-05-12 图 具有极高氢结合能的Al3Mg2复杂金属相在Al3Sc纳米颗粒上原位析出(a),使得Sc微合金化Al-Mg合金在高达7 ppmw氢含量下氢致拉伸延伸率仅降低9%,远优于商业Al-Mg系合金以及实验对比合金材料(b)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集成项目(批准号: U23A6013)、面上项目(批准号: 52071260)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刘刚教授、孙军院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许元涛博士与德国马普可再生材料研究所B. Gault教授等合作,制备出一种具有超高抗氢脆能力的轻质可焊铝合金,在高达7 ppmw氢含量下氢致拉伸延伸率仅降低9%。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结构复杂相工程化设计创制抗氢脆铝合金 (Structurally complex phase engineering enables hydrogen-tolerant Al alloys)”为题,于2025年5月8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79-2。 双碳战略下“氢能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氢的存储与运输对结构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铝合金是轻量化发展的首选金属材料,也是“氢能经济”的重要候选材料。但是铝合金与高强钢、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类似,表现出明显的“氢脆”敏感性,即在吸收氢原子后其变形能力下降、塑性降低,极易引起低应力脆断和无征兆失效。调控第二相颗粒被认为是提升铝合金抗氢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高密度纳米级弥散分布以及晶体内部高氢结合能是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特性,但是对于铝合金中已知的第二相颗粒,这两个特性往往“互斥”地存在。因此,发现具有更高氢结合能的第二相颗粒、并实现其高密度纳米化设计是铝合金领域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采用复杂金属相(Complex metallic phase, CMP)纳米颗粒作为氢陷阱,能够有效捕获氢原子并均匀稳定在晶粒内,抑制其在晶界等界面上的偏聚。其中Samson相Al3Mg2作为最复杂的CMP之一,其1832个点阵位点仅被1168个Al或Mg原子占据,近40%位点为结构无序或结构空位,是天然优异的氢陷阱,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其氢结合能大于0.9 ev/atom,超越了铝合金中已报导的所有第二相颗粒。但是Samson-Al3Mg2相形核能垒高,一般在晶界等高能量位置上非均匀形核且粗化成微米尺度颗粒,很难在晶粒内形成高密度纳米化弥散分布。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微观组织的优化设计,在微量Sc添加的Al-Mg合金中,提出了两步热处理的双级析出制度:第一步热处理先在晶粒内预设高密度的Al3Sc纳米颗粒;在第二步热处理中通过类模板效应诱导Al3Mg在Al3Sc/基体界面上原位析出 (图a)。这种复杂析出行为,使得Al-Mg-Sc合金与未添加Sc相比强度提高40%、抗氢脆能力提高近5倍,在高达约7 ppmw的氢含量下其拉伸延伸率降低幅度仅为9% (图b),拉伸均匀延伸率大于10%,优于已报道的其他铝合金材料。这一微观组织设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铝合金“强度越高,则氢脆敏感性越大”的困境,实现了强度与抗氢脆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易于放大至规模化工业生产,将为新型抗氢脆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我国学者在面向靶向治疗的微型软体机器人方面取得进展 2025-05-12 图 用于颅内深部肿瘤靶向治疗的磁驱动血凝胶纤维机器人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2022087、62125307、52475308、U22A2064)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研究员、深圳大学王奔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等开展交叉合作,提出的磁驱动血凝胶纤维机器人在颅内深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Magnetically-driven biohybrid blood hydrogel fibres for personalized intracranial tumour therapy under fluoroscopic tracking”为题,于2025年5月1日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382-z。 临床治疗位于脑深部或邻近重要功能区的颅内肿瘤面临一定挑战。传统手术切除方法由于解剖路径复杂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放疗易导致周围正常脑组织放射性坏死,化疗受限于血脑屏障的低通透性,难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因此,开发一种组织无创、定位精准、治疗高效的颅内肿瘤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患者自身组织为原料的磁驱动生物混合血液水凝胶纤维机器人(BBHF),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排斥反应,在外界可编程驱动磁场操纵下实现摆动、爬行或滚动等多模态仿生运动,并通过X射线成像实时追踪,实现颅内肿瘤的精准靶向药物治疗。 摒弃传统的血管递送路径,研究团队利用脑脊液这一低速流动的“天然航道”,并根据其特点设计开发了适用于脑脊液环境可控多模态运动的磁驱动血液凝胶纤维机器人。该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三重“仿生术”:材料选择上,以患者自身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为原料,通过仿生凝胶化技术构建出与脑组织力学性能匹配的柔性载体,如同为机器人披上“隐形斗篷”,彻底规避免疫识别风险;运动控制上,受自然界线虫运动启发,嵌有磁性颗粒的血凝胶纤维机器人能在外磁场操控下实现摆动、翻滚、爬行等多模态仿生运动,并结合X射线成像实时定位技术,在蛛网膜下腔的复杂褶皱中也能实现灵活导航;药物释放环节,采用磁致机械断裂机制,当软体机器人抵达肿瘤病灶时,高强度交变磁场可触发其快速碎化,将药物集中“吐出来”,形成局部高药物浓度。该研究为脑深部或功能区毗邻型颅内肿瘤的精准、无创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我国学者发现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新机制 2025-05-12 图 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免疫平衡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25003、31730103、32000189、320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揭示细胞质类受体激酶MtLICK1/2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信号转导和免疫调控中的双重功能,拓展了人类对共生与免疫交叉新领域的认知,相关成果以“一个根瘤菌共生和免疫的激酶调节者(A kinase mediator of rhizobial symbiosis and immunity in Medicago)”为题,于2025年5月6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38/s41586-025-09057-0。 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关系的建立,核心在于植物对微生物分泌共生信号的识别。其中,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激酶如MtLYK3和受体蛋白MtNFP识别根瘤菌分泌的结瘤因子(Nod factor),启动共生信号转导。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MtLYK3和MtNFP受体复合体如何激活共生信号通路仍然未知。该研究发现,细胞质类受体激酶MtLICK1/2与MtLYK3特异性相互作用,在根瘤共生过程中通过相互磷酸化激活结瘤因子受体复合物,从而启动共生信号转导。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还揭示了MtLICK1/2在“共生-免疫”调控中的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结瘤因子信号通路的关键组分,MtLICK1/2的激酶活性直接受结瘤因子调控,进而控制根瘤菌侵染和根瘤器官的发育;另一方面,MtLICK1/2在根瘤菌侵染区被激活,有效抑制植物免疫反应,如MAPK的激活、活性氧(ROS)的爆发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一精细的免疫调控机制确保了共生关系的顺利建立,同时维持了植物基础免疫能力,诠释了豆科植物如何在“共生-免疫”这一看似矛盾的生命过程中取得平衡。
“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重大研究计划系列成果六——我国学者在智能化劳动力市... 2025-04-28 图 基于互联网求职搜索的劳动力区域流动挖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370204、62306255)等资助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熊辉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基于大规模互联网求职搜索的劳动市场变化实时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成果以“大规模在线求职行为揭示COVID-19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变化(Large-scale online job search behaviors reveal labor market shifts amid COVID-19)”为题,于2024年1月16日发表于《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4-023-00022-4。 劳动力迁移和行业需求的动态追踪对于政策制定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基于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工具进行专家分析,存在数据收集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如何充分挖掘互联网大数据潜力,智能化识别海量线上行为中隐含的劳动力市场模式,是实现劳动力市场动态细粒度、及时分析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大规模互联网求职搜索的劳动市场动态分析框架,实现基于非结构化搜索的语义感知时空转移模式的自动化提取和分析。首先,为解决大规模搜索文本中噪声高、意图难以规范化识别的问题,设计一种位置感知的非结构化搜索文本多层多模式并行匹配算法,实现个体级工作转移元组的高效精准识别,构建基于动态图的城市级劳动力转移建模和分析方法。进一步,针对图上节点作用异构性和长尾分布问题,设计基于超链接诱导主题搜索算法进行劳动力迁移中心性评估算法,有效降低搜索数据噪声和时间偏移的影响。 实验表明所提方法与真实流动之间存在大约 2 个月的报告滞后,可为劳动力区域转移意向提供前瞻性结论。利用所提方法,团队分析了疫情冲击下劳动力地区集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趋势,例如发现大都市的中心作用下降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区域供需失配减少现象,说明在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下,劳动者表现出相对理性、符合地区需求的职业选择。 该研究为实现智能化劳动力市场动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工具,为政府追踪劳动力迁移、实时制定宏观政策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该框架可适用于不同国家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具有极强可移植性,对于劳动力市场领域学术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重大研究计划系列成果七——视觉刺激动态影响小鼠功能... 2025-04-28 图 视觉刺激对小鼠视觉皮层功能网络拓扑结构影响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370116)等资助下,清华大学贾晓轩副教授团队和佐治亚理工学院Hannah Choi助理教授以及约克大学Joel Zylberberg副教授合作,深入研究小鼠视觉皮层网络对多类型视觉刺激的动态处理机制。研究成果以“刺激类型塑造小鼠视觉皮层细胞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Stimulus type shapes the topology of cellular functional networks in mouse visual cortex)”为题,于2024年7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704-0。 大脑由数百万个神经元构成复杂的网络,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如何从外部环境中提取信息并用以指导行为。在短时间尺度内,神经元之间的解剖连接通常保持稳定,而反映神经元间互动关系的功能网络则能够快速随输入刺激的不同而动态调整。如何系统性揭示视觉输入对神经元功能连接的调控机制,是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已有研究大多难以实现单神经元分辨率,或未能全面考虑多种刺激类型及多视觉皮层区域的神经活动,因此无法准确揭示视觉网络在输入变化中的动态特性。针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利用艾伦研究所的电生理神经信号数据,通过基于神经元放电时间序列的有向边分析,预测神经元间可能存在的正负、双向、多突触连接,并提出一种随机化模型以保留真实网络的正负有向边分布,从多个拓扑尺度对功能网络的非随机特性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特定三元连接模式是视觉皮层功能网络中的关键信息处理单元。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视觉输入时,神经元能够动态重组成局部拓扑结构相似但全局特性不同的功能网络,从而高效处理多样化任务。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视觉系统动态信息处理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具有高度适应性与记忆能力的下一代可解释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启发。
我国学者在陨石坑的三维撞击构造与撞击过程方面取得进展 2025-04-28 图 (a)-(c)依兰陨石坑的位置、地质构造及220个节点地震仪阵分布;(d)-(e) 依兰陨石坑的地下三维撞击构造与卡通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3224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邓阳凡研究员团队在依兰陨石坑的三维撞击构造与撞击过程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中国东北依兰陨石坑的地下结构及撞击过程(Subsurface structure and impact process of Yilan Crater, northeastern China)”为题,于2025年4月17日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274-5。 依兰陨石坑位于中国东北,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重要撞击构造,地表呈月牙形环状地貌(图a-c)。该陨石坑的发现不仅为行星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实验室,也为地球深部物性结构研究提供了独特窗口。为此,邓阳凡研究员联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布设了220台节点地震仪,采用多种地震分析方法对陨石坑的地下结构开展高分辨率成像研究。 与以往主要依赖主动源地震和重磁电探测的方法不同,该研究采用密集地震台阵的被动源成像技术。通过环境噪声层析成像与水平垂直谱比分析,揭示了陨石坑下方呈三维碗状的撞击构造特征(图d-e)。结合获得的地震学结构参数,研究团队进一步估算了撞击速度、撞击体直径等关键物理量。结果表明,依兰陨石坑形成时释放的撞击能量约为1×1017焦耳,相当于一次震级约为 5.5 级的地震。与全球已知的同期陨石坑对比,推测该撞击事件可能是过去约8万年内最具规模的事件之一。结合区域古生态学资料和钻井样品中大量木炭类碎屑,研究推测约4.93万年前发生的依兰撞击事件可能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扰动。 该研究不仅为依兰陨石坑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并为撞击事件的识别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国学者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4-27 图 阴/阳离子活性中心与材料热膨胀特性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272253、5247226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员与合作者在新一代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egative-thermal expansion and oxygen-redox electrochemistry”为题,于2025年3月发表在《自然》(Nature)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765-x。 发展高比能锂电池技术是提高电动汽车、电动航空器续航里程的关键。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凭借阴离子(氧)氧化还原提供额外容量,放电比容量高达300 mAh/g,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以上,被视为下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之选。然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电压降,影响长期稳定性。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充放电过程中氧活性呈现显著不对称性,这导致晶格储能持续累积并驱动材料发生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引发电压衰减和容量衰退。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长期稳定工作,已成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亟需攻克的关键难题。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刘兆平研究员与合作者借助原位加热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首次发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在高温时的反常收缩行为,并证实了该现象在其它氧活性正极材料中具有普适性。研究团队结合充放电测试与热力学计算,揭示了氧框架结构无序的可逆转变机制:在加热条件下,亚稳态材料中的结构无序向动态有序转变,致使晶胞参数反常收缩。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构建了可逆氧活性容量贡献比γ与负热膨胀系数α的定量关系,成功制备出热膨胀系数趋近于零的新型材料,实现了从现象观测到定量设计的跨越。 该研究在方法论上取得两方面突破,一是发展了基于热激活动力学的结构无序度动态表征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静态结构分析在亚稳态体系表征上的难题;二是提出了“结构无序度-功能特性”逆向设计策略,通过氧活性调控实现材料热膨胀行为的优化。此外,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电化学退火”模型,首次在电化学体系中实现了亚稳态材料的动态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在4.0 V临界电压条件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展现出独特的电压记忆效应,其晶格氧重构活化能大幅降低,促使结构无序发生有序重组,实现近100%的电压修复。 该研究提出了借助智能调控充电策略定期修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结构缺陷的应用方案,为延长富锂锰基电池寿命开辟了新途径。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材料热力学行为的理解,为新型功能材料设计和电池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国学者在铁电拓扑畴领域取得进展 2025-04-27 图 铁电-反铁电固溶体中极性序竞争稳定斯格明子纳米畴的设计原理以及采用压电力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拓扑织构的观测结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372113、52232001)等资助下,青岛大学温峥教授与合作者在铁电畴结构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铁电-反铁电固溶体中的斯格明子纳米畴(Skyrmion nanodomains in ferroelectric–antiferroelectric solid solutions)”为题,于2025年4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216-8。 极性斯格明子(Polar skyrmion)具有手性、负电容、场控二次谐波等一系列新奇物理特性,并且能够在原子尺度下保持稳定,在超高密度数据存储、负电容低功耗场效应器件以及高灵敏太赫兹成像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推动了铁电拓扑电子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发展。然而,由于铁电体中存在“电极化-晶格”强耦合效应,致使极性斯格明子处于能量介稳态。目前,极性斯格明子仅存在于少数借助复杂薄膜结构来平衡能量相互作用的材料体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电子学器件的研制和CMOS系统的集成化进程。探寻新的极性斯格明子材料体系对于拓扑电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苛刻的力学、电学边界条件,这一探索过程充满挑战。 青岛大学温峥教授与合作者聚焦极性斯格明子产生的两个关键因素——“电偶极子转动”与“非共线极化织构有序化”,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铁电-反铁电固溶体的斯格明子材料体系。在此体系中,铁电序与反铁电序共存,二者能量相互竞争导致电偶极子旋转。当固溶成分适宜时,非共线电偶极子有序排列形成Néel畴壁,并产生斯格明子拓扑织构(图)。在上述铁电-反铁电体系中,化学成分是唯一的控制变量,不受应变、膜厚、超晶格周期等边界条件约束。研究人员通过调整反铁电材料及固溶浓度实现了“偶极-偶极”与“反铁畸变-偶极”之间的能量竞争,并绘制出了Pb(Ti,Sn)O3、Pb(Ti,Hf)O3和Pb(Ti,Zr)O3三个铁电-反铁电固溶体系的成分相图。研究发现,相对于平凡畴,受拓扑保护的极性织构更易翻转且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展现了极性斯格明子在信息存储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该研究揭示了拓扑极性织构形成的新机制,证实了斯格明子电畴能够广泛存在于陶瓷和薄膜中,拓宽了极性拓扑相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范畴,为铁电电子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国学者在人类全生命周期大脑功能连接组图谱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4-27 图 人类全生命周期大脑功能连接组图谱与发育曲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1004、82327807、31830034)等资助下,北京师范大学贺永教授团队在人类全生命周期大脑功能连接组发育图谱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人脑功能连接组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变化(Human lifespan changes in the brain's functional connectome)”为题,于2025年4月3日以封面论文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5-01907-4。 人类的大脑网络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经历了从形成、发育到衰退的复杂过程,支撑着个体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脑功能网络发育图谱和参考标准,为大脑网络的发育与老化建立一套“生长曲线图”,对于理解人类大脑功能的演化规律至关重要,也对神经发育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个体化诊疗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是脑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贺永教授团队联合全球100余家机构,整合了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群的脑功能和结构磁共振影像数据集(33250名受试者),制定了统一的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分析标准流程,并研发了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大脑功能图谱绘制算法。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人脑功能连接组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全脑功能连接强度(38岁达峰)和变异度(28岁达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非线性轨迹;不同脑功能系统发育时序差异显著,其中视觉、运动等初级系统的网络架构在出生时已接近成人的80%,而默认模式网络和额顶网络等高级功能系统的架构在4-6岁初步形成,但这些高级网络的分离度(脑网络分离与整合平衡的指标)持续发育至25-30岁 ,并在老年期衰退最为明显;人脑功能连接组的时空变化遵循“感觉运动-联合皮层”发育轴的规律,与大脑的进化轨迹高度吻合(图)。 该研究系统解析了人类大脑功能网络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及其时空演化规律,为全年龄段的脑健康数字化评估和脑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参考标准,推动了脑健康评估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的发展。
我国学者揭示厌氧细菌利用黄铁矿结构铁的分子机制 2025-04-27 图 不产氧光合绿硫细菌(Chlorobaculum tepidum)在缺铁的古海洋硫化环境通过氧化黄铁矿表面硫而释放铁,促进光合作用和硫氧化 铁是所有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在生物光合作用与硫氧化代谢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元古代海洋可溶性铁极度匮乏的硫化环境中,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硫氧化细菌能够大量繁衍并产生丰富的生物标志物,这一矛盾是地球科学领域未解决的谜题。传统观点认为,缺氧硫化环境中最主要的铁矿物—黄铁矿(FeS2)在低温缺氧条件下极为稳定,难以释放生物可利用的铁,光合硫氧化细菌能否直接利用这种铁源及其所采取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42192503、42192500)资助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董海良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团队,以典型的不产氧光合绿硫细菌(Chlorobaculum tepidum)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微生物利用黄铁矿结构铁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缺铁培养体系发现:当培养基完全缺失可溶性铁源时,绿硫细菌生长和功能显著受阻;但是当添加黄铁矿颗粒后,其生物量与硫氧化功能均显著恢复,证实了黄铁矿可作为该菌的有效铁源。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绿硫细菌通过独特的表面改造策略破解“铁困局”:通过代谢活动优先氧化黄铁矿表面硫组分,破坏黄铁矿晶体结构,从黄铁矿结构中释放铁,促进其生长以及光合固碳和硫氧化能力。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中黄铁矿在缺氧环境中“生物无法利用”的固有观点,首次揭示了不产氧光合硫细菌从矿物结构中获取铁营养的分子机制,为阐明厌氧微生物在铁匮乏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以及在碳、硫元素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认识。 相关成果以“硫化环境中黄铁矿促进不产氧光合硫细菌的生长及硫氧化能力(Pyrite Stimulates Growth and Sulfur Oxidation Capacity of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Sulfur Bacteria in Euxinic Environment)”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文章链接为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7080。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58条,46页
qq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ex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yx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ph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广告图片

学科视频

More >

会议报道

More >

学科探索

More >

润滑百科

More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