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图片

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在月球南极-艾肯盆地“镁环”的岩石类型及成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8-28 图 嫦娥六号月壤的地质背景与演化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批准号:42441804)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批准号:42402231)等资助下,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在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底部“镁环”的岩石类型及成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月球南极-艾肯盆地层状月壤的撞击混合成因(Impact-induced mixing generated the stratified soils of the Lunar South Pole Aitken Basin)”为题,于2025年7月6日发表于自然杂志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441-8。 如果把月球比作一本厚重而神秘的“天体档案”,那么它的背面——始终面朝太空、从未对地球人类敞开——便是那最难翻阅的一页。位于月球背面的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撞击盆地,占整个月球表面的近八分之一。形成SPA盆地的撞击事件被认为可能击穿了月壳并剥露出月幔物质。根据盆地内部辉石的成分分布,SPA盆地可分为SPA成分异常区(SPACA)、镁质辉石环带(即“镁环”)、不均一环带和SPA外部带。其中,SPA盆地底部的“镁环”区域富含镁质低钙辉石,表现出与周围区域显著不同的富镁特征,但其矿物组成、岩石类型及成因长期存在争议,主要有:(1)下月壳和/或上月幔物质暴露;(2)SPA撞击熔岩池分异;(3)远端大型撞击盆地溅射物堆积等假说。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综合应用“显微成像+拉曼光谱+模型构建”等方法,利用嫦娥六号月壤获得了SPA盆地内部的“镁环”矿物学真值,刻画了着陆区月壤的五阶段演化历史。结果发现嫦娥六号月壤中约31~40%的物质主要源自位于SPA盆地“镁环”上的Chaffee S撞击坑溅射物,其物质富含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属于亚铁苏长岩类型,与典型的月球岩浆洋成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分异结晶产物显著不同。这表明SPA“镁环”形成于撞击熔岩池分异的苏长岩与月壳物质(61~63%)(如坑壁塌陷或其他盆地撞击物质回填)的混合与演化过程。 该研究以月壤实物样品检验了SPA盆地“镁环”的撞击熔融成因模型,并认为嫦娥六号着陆区月壤的形成经历了原始古月壤形成、外来非月海物质混合、溅射物破碎与玻璃积累、冲击变质与细粒化改造以及长期太空风化等五个阶段,为重建月球最古老撞击事件的动力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北极东西伯利亚冰盖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8-28 图 北冰洋陆架LV90-8-1和LV90-9-1岩芯冰筏碎屑锆石年龄在不同冰期的分布特征。(a)MIS 2晚期;(b)MIS 3晚期;(c)MIS 3d或MIS 4期;(d)MIS 4或MIS 5d期的浊流沉积层;(e)、(f)MIS 5b或MIS 6期;(g)MIS 5d或MIS 7d期的浊流沉积层;(h)、(i)、(j)MIS 6或MIS 8期。锆石年龄峰值(90-110 Ma)主要出现在MIS2、MIS 3/4、MIS6和MIS8等冰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30412、42206075)等资助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姚政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张仲石等国内外合作者,在晚第四纪东西伯利亚冰盖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北极锆石年龄揭示东西伯利亚晚第四纪多期次冰川过程(Arctic zircon U-Pb ages reveal multiphase glaciations in East Siberi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499-y。 第四纪北半球冰盖由北美冰盖、欧亚冰盖和东西伯利亚冰盖三大部分组成,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全球海平面波动,还通过影响地表反照率等机制驱动全球气候演变。因此,重建第四纪冰盖演化历史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过去几十年,科研人员通过追踪北冰洋深海冰筏碎屑沉积的来源,系统重建了北半球冰盖系统中北美和欧亚冰盖的演化历史,但由于缺乏有效指示东西伯利亚冰盖的物源指标,对东西伯利亚冰盖的演化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环北冰洋陆架表层沉积物和北冰洋中部冰筏碎屑的锆石U-Pb年龄,共获得10111个有效锆石年龄,从而系统建立了环北极陆架物源区碎屑锆石年龄谱数据库。结果显示,环北极不同陆架物源区碎屑锆石年龄谱有显著差异性,其中东西伯利亚陆架源区具有独特的锆石年龄峰值(90~110 Ma),可作为东西伯利亚冰盖物源的指标;在北冰洋中部的LV90-8-1和LV90-9-1岩芯中,发现至少有四期冰筏碎屑沉积物存在这一年龄峰值,主要发生在MIS2、MIS 3/4、MIS6和MIS8等冰期,这表明东西伯利亚冰盖在晚第四纪发生过多期次扩张和消退,并向北冰洋中部输送陆源碎屑物质。该研究首次将碎屑锆石U-Pb年龄示踪手段应用于北极晚第四纪冰筏碎屑来源及冰盖重建研究,提供了东西伯利亚冰盖多阶段发育的连续地质证据,完善了晚第四纪北半球冰盖系统的整体演化历史,不仅为重建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探讨冰盖-气候反馈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理解北极冻土碳稳定性、古人类迁徙及生态适应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参考。
我国学者与国际合作者在强震级联破裂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8-28 图 2024年日本能登7.5级地震滑动模型与反投影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A类(批准号:42388102)等资助下,中南大学许文斌教授等人在强震级联破裂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异质性强凹凸体与构造复杂性共同控制不规则级联破裂过程(Heterogeneous strong asperities and tectonic complexity control irregular cascading ruptures)”为题,于2025年8月1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dv6771。 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构造复杂且断层密集的地区,地震破裂过程往往不限于单一断层,而是呈现多断层相互作用连续或间歇式触发的“级联破裂”,使得破裂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对防灾减灾构成极大挑战。因此,系统分析此类强震的破裂模式,揭示断层几何、强度异质性、流体弱化等因素对破裂过程的调控机制,一直是震源物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岛发生了一次Mw7.5级地震。地震起始于小地震密集的地震群周边,前人研究认为该区域小地震群与流体活动有关。如何从密集小地震群发展为7.5级强震引起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团队联合地震学与大地测量学数据,构建了精细的断层几何模型,并分析了破裂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7.5级能登地震初期在被弱化的流体富集区破裂传播缓慢,随后沿倾向相反的两条主断层向西南和东北向加速破裂,其中西南侧高强度凹凸体首先阻碍破裂传播,在其周围滑动的应力持续加载下失稳破裂(图)。此外,该研究还发现7.5级主震触发了流体富集区一个新震群,体现了流体对地震活动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复杂断层几何、强凹凸体及流体活动对地震的成核、破裂传播和余震分布的控制机理,是地震学与大地测量学的交叉融合典型成果,不仅为理解复杂小地震群如何演化为中强震提供了重要观测,也为地震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构建和减灾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学者在慢性肾脏病CAR-T细胞治疗方面取得突破 2025-08-28 图 慢性肾脏病CAR-T细胞疗法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21004)等资助下,山东大学易凡、唐伟、孙金鹏教授团队在慢性肾脏病CAR-T细胞治疗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靶向产细胞外基质细胞的CAR-T疗法缓解慢性肾脏病纤维化(Targeting ECM-producing cells with CAR-T therapy alleviates fibrosi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为题,于2025年8月22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5)00271-1。 慢性肾脏病(CKD)导致的肾脏损伤是多尺度、高度动态、多层级交互的复杂过程,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如何改善和修复肾脏功能是CKD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基于肾脏纤维化的本质特征—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积累,鉴定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是ECM产生细胞的共同表面抗原;针对PDGFRβ构建了CAR-T细胞和体内CAR-T体系,并在CKD小鼠模型上验证了PDGFRβ CAR-T疗法对肾功能和肾脏、心肌、血管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开发的靶向人PDGFRβ的CAR-T细胞也在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肾脏类器官CKD模型中显示出抗纤维化作用。本研究提出的靶向产ECM细胞的CAR-T细胞治疗策略,为脏器纤维化CAR-T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2025-08-27 本文来自《摩擦学学报》2022年第42卷第1期,由广东工业大学谭桂斌团队和国家橡塑密封工程中心黄兴团队等合作完成。该团队从全系统流-固-热-动多物理场耦合时的软润滑机理出发,简要介绍了软材料密封的摩擦学系统模型,讨论了极端工况、尺度和环境下软材料的各种摩擦与润滑在线测试技术,以及国内外在极端工况下高端橡塑密封件试验台架和基础数据库的最新研究进展。 高性能密封、液压、轴承等技术门槛高、创新性强、根植性深,难以轻易模仿,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被称为制造业中的“硬科技”,对于“国之重器”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锚定”作用。; ;如果将高端装备视为工业的“心脏”,关键核心橡塑密封就是高端装备“心脏瓣膜”,属于世界前沿的高精尖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了解,橡塑密封行业发挥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赢得了“小行业里的大行业”的赞誉。同时,软材料密封作为高端装备的“心脏瓣膜”,如果“瓣膜”漏了、坏了,出现“失血过多、动脉受损”等恶性事故,将导致整机设备的休克、瘫痪,乃至人员伤亡等事故。 在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因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1个“O”形密封圈失效,导致发射升空73秒时爆炸,牺牲了7名航天员,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次巨大灾难。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关键密封件的有效性甚至能决定一个航天器(航空器)的命运,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竞争高地。针对“深空、深海、深地、极地探测”不同的服役工况和设备类型,制造商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材料密封装置或结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装备服役环境。从零部件摩擦学的角度看,软材料密封副包含了橡胶摩擦学系统问题,它与宏观参数、微观特征、运行工况和润滑液膜等因素相关,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开发和应用零件摩擦副的宏/微观测试技术。 ;; 图;1;;;Spikes课题组的软材料摩擦界面在线观测示意图 随着中国航天航空、能源电力、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我国橡塑密封行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关键基础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业强基”和零部件摩擦学,新型的在线测试技术和装备等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大变形软材料接触摩擦的在线测试装备与技术分析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东亚石笋δ18O记录缺失冰期气候旋回”方面取得进展 2025-08-01 图 40万年以来气候记录对比。(A)深海有孔虫δ18O记录 (Lisiecki and Raymo, 2005);(B)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磁化率 (Sun et al., 2021);(C)生物微钙体δ18O记录(蓝色)和石笋δ18O记录 (橙色)(Cheng et al., 2016);(D)夏季太阳辐射 (Laskar et al., 2004) 长期以来,东亚石笋δ18O记录被广泛视为反映夏季降水与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基准气候档案”。然而,该记录未呈现全球气候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冰期-间冰期气候节律,其真实气候意义究竟为何,长期困扰国际学界。现代观测显示,在华南地区,δ18O值偏负的夏季降水(6-8月)仅占全年降水的不足50%;而非夏季降水占比较高,且δ18O值显著偏正。由于石笋主要是由不同季节降水混合形成的地下滴水溶液沉淀而成,这意味着石笋δ18O记录反映的本应是多季节降水的综合信号,长期以来将其简单解释为夏季降水δ18O信号的做法存在偏差。然而,受制于缺乏独立记录夏季降水δ18O变化的地质记录,其“多季节混合效应”一直未被充分认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0306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学者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围绕“东亚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缺失冰期气候旋回”这一国际热点科学问题,开展了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黄土生物微钙体δ18O揭示东亚石笋δ18O中的夏季和非夏季气候信号(Summer and nonsummer climatic signals in speleothem δ18O revealed by loess microcodium δ18O in East Asia)”为题,于2025年7月1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25565122。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中国黄土中生物微钙体(一种形成于夏季的次生碳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过去40万年以来夏季降水δ18O变化。结果显示,生物微钙体δ18O记录在2.3万年岁差周期上与石笋δ18O记录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其在间冰期强夏季风时期出现了明显偏负的δ18O值,展现出显著的10万年冰期-间冰期气候周期特征(图C,蓝色),与石笋δ18O记录(图C,橙色)仅仅显示2.3万年岁差周期不同。结合气候模拟,研究明确指出:东亚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并非单一夏季信号,而是多季节降水混合的结果,导致原本应有的冰期–间冰期节律被削弱。 该研究提出的“多季节混合效应”机制,厘清了东亚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物理学本质,纠正了国际上将其等同于夏季风强度指标的长期认知偏差,解开了该领域的重要科学争议,为重新理解东亚乃至全球石笋气候记录提供了新思路,是我国在国际古气候研究领域取得的原创性突破。
我国学者在气凝胶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8-01 图 石墨烯基二维通道受限化学法。(A)微穹顶气凝胶制备过程;(B)碳化物烯陶气凝胶块体;(C)氧化物气凝胶卷材;(D)微穹顶结构胞元三维光学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90031、52090030、52122301、52272046)等资助下,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超教授团队在气凝胶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微穹顶结构气凝胶实现2273 K超高温超弹性(Dome-celled aerogels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superelasticity over 2273 K)”为题,于2025年7月1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w5777。 气凝胶,一种轻质多孔材料,被誉为“固态烟雾”或“冻结的蓝烟”。然而,其发展与应用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缺乏简便且通用的制备方法;二是微孔结构弹性不足;三是尚未突破超高温高弹材料的性能极限。为此,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种简便普适的氧化石墨烯基二维通道受限发泡法,首创新型微穹顶胞元结构,成功合成出数百种高弹性气凝胶。该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刘益伦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了穹顶结构的力学计算模拟。 该工作成功合成了一系列超轻的微穹顶胞元结构气凝胶,涵盖121种氧化物、38种碳化物和35种金属体系。基于二维层间受限反应及混合熵原则,实现了高熵材料组分的可控设计,其组分可调至含有多达30种元素的高熵态,极大扩展了气凝胶的种类。深入研究揭示,该类超轻气凝胶是由二维层状晶体以微穹顶几何胞元结构所构筑的一类新型材料,表现出超高的弹性压缩率(99%),在传感、催化和热管理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功能特性。这类新型烯陶气凝胶材料(即石墨烯与陶瓷原子级别的二维杂化),在宽温域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力学弹性,不仅在常温下可经受99%弹性应变的20,000次循环,而且在4.2 K的深冷环境至2273 K的超高温环境中仍保持99%的弹性应变性能。 该材料突破了陶瓷重结晶及碳材料石墨化失效温度极限,其中石墨烯显著抑制了二维陶瓷的高温重结晶过程,而二维陶瓷则有效防止了石墨烯片层的超高温滑移,从而解决了超轻材料的超高温弹性难题。此外,具有二维微穹顶结构的高熵气凝胶在隔热性能上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主要得益于二维各向异性热传输及高熵组分晶体效应。所制备的高熵氧化物气凝胶在室温下的导热率仅为13.4 mW/m×K(空气为26 mW/m×K),高熵碳化物烯陶气凝胶在1273 K时的导热率为53.4 mW/m×K,在2273 K时为171.1 mW/m×K,并在经历2273 K下100次热冲击后仍保持结构稳定,为极端温度环境下的热防护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
我国学者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8-01 图 (a-c)2D A-ZnO、PNDIT-F3N及复合界面AZnO-F3N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d-f)2D A-ZnO、PNDIT-F3N及复合界面AZnO-F3N的薄膜形貌优化示意图,其中橙色片代表2D A-ZnO,紫色纤维代表PNDIT-F3N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450063、52473200、52120105006、515320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黄辉教授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林教授团队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双组分协同策略的复合界面层实现21%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21% efficiency enabled by a hybrid interfacial layer with dual-component synergy)”为题,于2025年7月1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305-8。 OSC具有原材料丰富、质量轻及可印刷制备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能量转换效率(PCE)仍然偏低,主要受限于器件内部的电荷复合和传输不平衡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活性层材料的设计与形貌调控,而对阴极界面层(CIL)的研究则相对较少。CIL在提高电荷提取效率和抑制电荷复合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普遍存在导电性不足和薄膜形貌不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器件效率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双组分协同策略,构建了由二维非晶氧化锌(2D A-ZnO)与聚合物(PNDIT-F3N)组成的复合界面(AZnO-F3N)。该策略巧妙利用了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减少了界面处的缺陷,从而有效提升了界面的电导率与均匀性。通过采用该复合界面,OSC的PCE突破了21.0%,认证效率为20.8%,刷新了目前OSC的最高认证效率记录。更重要的是,基于该CIL的器件在光、热及机械稳定性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界面,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此外,AZnO-F3N界面在多种材料体系、厚膜、柔性及可拉伸器件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适配性。该项研究不仅为OSC的界面工程提供了新的设计范式,也为推动高效稳定OSC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学者在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8-01 图 三维异质结钙钛矿设计、晶格表征与器件性能比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3255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联合上海光源郑官豪杰在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三维钙钛矿异质结实现高性能钙钛矿纯红发光二极管(Intragrain 3D perovskite heterostru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pure-red perovskite LEDs)”为题,于2025年5月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67-6。 当前,已报道的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主要基于准二维和量子点钙钛矿材料,然而受限于这些材料的低载流子迁移率,所制备的发光二极管亮度难以提升。三维混合卤化物钙钛矿CsPbI3-xBrx有着高载流子迁移率,但CsPbI3-xBrx三维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在亮度升高时下降严重,其背后的效率滚降机理不明。 该研究通过原位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测量揭示了器件中空穴泄漏到电子传输层是三维CsPbI3-xBrx基发光二极管效率滚降的本质原因。为了提升钙钛矿的载流子限域能力从而抑制空穴泄露,上述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全新的三维钙钛矿异质结设计,该异质结材料内部存在窄带隙发光体和限域载流子的宽带隙能垒。通过构建三维CsPbI3-xBrx异质结发光层,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空穴泄漏得到了有效抑制,相应的峰值外量子效率达到24.2%,最大亮度为24,600坎德拉每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器件展现出非常低的效率滚降,即亮度为22,670坎德拉每平方米时器件依然具有超过10%的外量子效率,这优于以往报道的结果。该工作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维钙钛矿异质结的精准设计是发展高效、明亮且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有效途径。
我国学者实现界面声子输运动力学的亚纳米分辨探测 2025-08-01 图 声子输运可视化的电镜显微技术。(a)实验设计示意图。(b)AlN/SiC界面附近的等温线分布图(彩色线条)和温度梯度方向(黑色箭头)。比例尺:200 nm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5307)等资助下,北京大学高鹏团队利用电镜的快电子非弹性散射谱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温度场和界面热阻测量,并揭示了由界面声子主导的跨界面热输运的微观机制。该成果以“跨界面声子输运动力学的电子显微探测”(Probing phonon transport dynamics across an interface by electron microscopy)为题,于2025年6月11日发表在《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08-6。 对于当今先进的小尺寸、高密度、大功率半导体芯片,跨界面热输运能力已成为制约其性能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然而,现有探测手段的空间分辨率无法适配亚10 nm量级的先进芯片工艺制程,且普遍缺乏对包埋界面的探测能力。因此,纳米尺度下界面局域声子态的探测与热性能表征,尤其是声子输运的动力学微观机制与界面热阻的关联,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通过开发电镜内原位加热技术与局域非平衡声子布局解析的非弹性散射谱学技术,成功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温度测量、热阻测量及声子输运动力学探测。团队在电镜中设计了原位热输运器件,构建出一端加热、一端散热的样品结构,在AlN/SiC半导体异质结中形成稳定热流,从而达成了迄今为止报道中最高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率界面温度表征。研究发现,在施加180 K/μm的温度梯度后,AlN/SiC界面处约2纳米范围内温度骤降10 ~ 20 K;相比之下,块体AlN或SiC中出现相似温降需跨越数十至数百纳米。这一结果表明,该体系的界面热阻是块体材料的30 ~ 70倍,凸显了其在纳米器件热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热流作用下,界面附近约3纳米空间范围内存在偏离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的非平衡声子态。通过对比正向与反向热流下局域界面声子模式的不对称布居,研究团队揭示:界面模式通过与体声子的非弹性散射参与跨界面声子输运,且由于非平衡声子布居对特定散射过程的促进作用,界面模式更倾向于与非平衡程度更大的体态模式耦合。 该技术为微观结构与纳米热传输的关联研究提供了实验范式,拓展了电子显微技术的应用领域,有望在能源转换、信息技术及先进热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95条,50页
qq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ex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yx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ph

成果名称:低表面能涂层

合作方式:技术开发

联 系 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3321314106

广告图片

学科视频

More >

会议报道

More >

学科探索

More >

润滑百科

More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