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Materialia:中科院金属所团队刷新钢铁疲劳强度新纪录!

2025-10-27 科技资讯

 疲劳强度相比于屈服、抗拉、抗弯、剪切等强度而言有时候往往会被人忽略,相比之其他强度所代表的失效形式,疲劳失效要出现的更加隐秘,更加难以预测。大多结构件在实际服役期间都难以避免受到周期性的应力,因此疲劳强度是结构件长期服役稳定性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现阶段已有大量高强合金的抗拉强度已超过3GPa,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其疲劳强度长期徘徊在1GPa以下难以突破。对于轴承钢而言,非金属夹杂物是疲劳裂纹的主要萌生源,其脆性开裂或界面分离会显著降低疲劳寿命。

近日中科院金属所的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ert O. Ritchie教授,成功地在高碳铬轴承钢GCr15中实现了1130MPa的疲劳强度,刷新了钢材的最高疲劳强度纪录,目前这一突破性成果已在材料领域国际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highest fatigue strength for steels”,在该论文中团队阐述了如何在高碳铬轴承钢GCr15中,通过精确调控微观结构与缺陷,突破疲劳强度极限,为高强钢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金属所张鹏研究员李殿中院士张哲峰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ert O. Ritchie教授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5.120888


【核心内容】


该研究以GCr15轴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微量稀土元素提升夹杂物塑性,避免其脆性断裂,同时构建了可剪切的夹杂物与基体界面结构,增强协同变形能力,并调整热处理工艺,实现抗拉强度与塑性的协同优化和降低夹杂物处疲劳开裂风险。在应力比 R=-1 的拉压载荷条件下,该GCr15轴承钢在107循环下的疲劳极限达到1103MPa。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了夹杂物的尺寸、类型等因素对应力集中的影响,所提出的技术策略依托现有工业技术即可实现,为其他高强度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优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疲劳性能对比与优化结果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通过真空熔炼掺杂稀土元素,将掺杂稀土元素制备的钢材命名为RER钢,并以传统的电渣重熔工艺制备的GER钢作为对照组。试样在850℃下奥氏体化30min后进行油淬火,随后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回火2h后进行机械加工和抛光,用以表征夹杂物的形貌特征及其与基体的界面结合情况,并通过拉伸实验和R=−1的拉伸-压缩高周疲劳实验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拉伸(上)和高周疲劳(下)实验的试样尺寸


【研究成果】


① 夹杂物类型及结构显著改善

在RES钢中,夹杂物中出现了稀土复合氧硫化物(RE2O2S),该夹杂物表现出软硬协同的结构,且界面出现了稀土修饰层(REDL),而在GER钢中,其夹杂物主要为脆性的Al2O3和TiN,在变形时易率先开裂成为疲劳裂纹源

疲劳断裂源区SEM形貌与夹杂物EDS分析


夹杂物内部STEM微观结构表征


基体-夹杂物界面原子尺度分析


界面几何必需位错密度分布


② 控制夹杂尺寸与形貌,降低应力集中

Al2O3与TiN受本身的脆性属性限制,易造成应力集中,同时,它们倾向于在界面处形成,一旦开裂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使疲劳裂纹迅速发展,严重降低了钢材对疲劳环境的抗性。而稀土复合夹杂物主要分布在基体中,不易在界面造成应力集中引发裂纹,此外,RES钢中夹杂物整体尺寸更小(≤5μm),数量也显著减少,进一步减少了应力集中的概率。

夹杂物三维形貌与尺寸分布统计


夹杂物应力集中有限元模拟


③ 热处理调控组织,实现强度与塑性的协同

通过回火温度的调控(160-500℃),团队研究发现在240℃回火时钢材内部保留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幅减少,回火马氏体与碳化物的协同作用提升了均匀延伸率,最终在RES-T240钢中实现了1103MPa的疲劳强度,刷新了以往的纪录。

不同回火温度下的TEM组织演变


力学性能与相组成关联分析


【总结与展望】


在这项研究中,将钢的疲劳强度极限突破至1103MPa,为其他高强金属材料的疲劳优化提供了可行范式,且该策略可依托于成熟的工业工艺实现,因此有较大的工业可推广性,具备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尤其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和精密轴承领域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