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是先利用激光刻蚀技术对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表面进行图形织构化处理,使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表面形成微观粗糙结构,再利用不锈钢膜遮盖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表面,并采用Mevva‑V·Ru真空电弧离子源离子在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表面图形外区域注入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获得低摩擦学性能的改性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摩擦系数降低至0.3~0.1,具有优异的摩擦性能,更小的磨损和更长的寿命,可用于航空/航天、机车、汽车和精密机械等领域。 ......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申请/专利号:

    CN202011364089.1

  • 申请日期:

    2020-11-27

  • 专利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分类号:

    C23C14/20;C23C14/04;C23C14/48

  • 发明/设计人:

    张斌贾倩张俊彦王宏刚高凯雄

  • 权利要求: 1.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具体工艺如下:(1)将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和不锈钢板分别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10~15 min,重复2~4次,去除表面的污染物;(2)将清洗后的不锈钢板放入光刻加工系统,对不锈钢板进行图形化织构处理;(3)将经过图形化织构处理的不锈钢板和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放入真空室,并真空抽至1×10-4Pa;并用经过图形化处理的不锈钢板作为掩膜遮盖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表面;真空腔中预先安置了金属或非金属靶材作为离子注入材料;(4)打开电弧电源,调节电流15~45 A,占空比为48%,产生束电流密度为0.27~0.48 A/100 cm2·s,控制加速电压-20 kV,频率1~5 Hz;采用真空电弧离子源注入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注入时间120~400s,待腔体冷却后取出,即得改性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2.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锈钢板的厚度为2~3 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靶材为Mo靶、Ti靶、Al靶。4.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靶材为B靶或C靶。5.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真空电弧离子源采用Mevva-V.Ru真空电弧离子源。6.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弧电源采用直流脉冲弧电源。7.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织构化图形为交错排列的圆孔形,且孔直径50μm,孔中心距离1 mm。8.如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表面刻蚀覆膜金属离子注入改善聚酰亚胺/高分子量聚乙烯摩擦学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形化织构为交错排列的等边三角形,等边边长为100μm,中心距离1 mm。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