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mixed fluid solidified soil 2025-03-06 发布2025-06-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83-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6 - 2 0 2 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mixed fluid solidified soil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 J / T 13 - 4 8 3 - 2 0 2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6 - 2 0 2 5 主编单位: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科生隆(福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6 月1 日 2025 年福州 3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行业2020 年第一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办 科〔2020〕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 本规定;4.原材料与配合比;5.设计;6.制备与施工;7.检 验与验收;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建海峡建 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 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 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和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 公司(地址:福州市马尾区儒江西路60 号,邮编:350015),以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科生隆(福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新区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市城乡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福建省交发高科有限公司 4 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耀吴维国谢品翰郑兴 林世平黄庆财黄国文陆传波 曾庆有杨顺张恒春李成虎 游信亮陆坚杨荣贵刘升 李建宇张继鹏赖仰健陈家奇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陈宜言侯伟生刘忠群郑也平 季韬林震陈开端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3 3 基本规定........................................................................................ 5 3.1 一般规定.................................................................................5 3.2 分类与等级.............................................................................5 3.3 标记.....................................................................................5 4 原材料与配合比............................................................................7 4.1 材料要求.................................................................................7 4.2 配合比设计...........................................................................10 5 设计......................................................................................13 5.1 一般规定...............................................................................13 5.2 工程设计...............................................................................13 6 制备与施工..................................................................................17 6.1 一般规定...............................................................................17 6.2 制备要求...............................................................................18 6.3 浇筑与养护...........................................................................19 7 检验与验收..................................................................................21 7.1 一般规定...............................................................................21 7.2 检验...................................................................................21 7.3 验收...................................................................................25 附录A 固化剂净浆流动度的测定方法..........................................27 附录B 增强剂的抗压强度比测试方法..........................................28 6 附录C 流态固化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方法..............................30 附录D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测试方法......... 31 附录E 流态固化土实体钻芯取样的抗压强度检验方法..............33 附录F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用表...................................................... 35 本标准用词说明................................................................................40 引用标准名录....................................................................................41 附:条文说明..............................................................................42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Symbols.........................................................................2 2.1 Terms........................................................................................2 2.2 Symbols................................................................................... 3 3 Basic Requirements........................................................................ 5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5 3.2 Classification and Level.......................................................... 5 3.3 Label........................................................................................ 5 4 Raw materials and Mix proportions............................................... 7 4.1 Material Requirements............................................................ 7 4.2 Mix Proportion Design.......................................................... 10 5 Design........................................................................................... 13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 5.2 Engineering Design............................................................... 13 6 Preparation and Construction....................................................... 17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 6.2 Preparation Requirements..................................................... 18 6.3 Pouring and Curing................................................................19 7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21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21 7.2 Inspection...............................................................................21 7.3 Acceptance.............................................................................25 Appendix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paste fluidity.................27 Appendix B Test method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ratio of 8 reinforcing agent.........................................................28 Appendix C Test method of cubic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luid solidified soil.............................................................. 30 Appendix D Test method for fluidity and slump flow of premixed fluidized stabilized soil mixture................................. 31 Appendix E Test method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solid core drilling sampling of fluidized solidified soil..............33 Appendix F Tables for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35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1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2 1 1 总则 1. 0. 1 为了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政策,规范福建 省预拌流态固化土应用,制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建设工程领域预拌流态固化 土应用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 1. 0. 3 预拌流态固化土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1. 1 预拌固化土premixed solidified soil 在经过处理的土料中加入固化剂、水和必要的添加剂,通过 特定的搅拌机拌合均匀,经成型、养护后凝固成具有一定强度、 水稳性、低渗透性、环保无污染的工程材料。 2. 1. 2 预拌流态固化土premixed fluid solidified soil 制备的拌合物具有一定流动性、可采用浇筑方式施工的预拌 固化土,简称“流态固化土”。 2. 1. 3 土料soil 可用于生产流态固化土的不同含水率、不同粒径的土,包括 原状土、工程弃土、工程废弃泥浆、粉煤灰、脱硫灰、石屑、建 筑垃圾再生骨料等。 2. 1. 4 固化剂soil solidifier 以CaO、活性Al2O3和SiO2为主要成分,同时添加具有改善土 颗粒表面的功能性添加剂和活性激发剂制成的功能性复合胶凝材 料。 2. 1. 5 添加剂additive 以较小掺量显著改变流态固化土性能的泡沫剂、增强剂、防 水剂等化学制剂。 2. 1. 6 增强剂reinforcing agent 通过改变土颗粒表面电荷和其他性质,提高流态固化土拌合 物流变性能和硬化体性能的化学制剂。 3 2. 1. 7 固化剂掺量dosage of curing agent 固化剂质量与土料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2. 1. 8 坍落扩展度slump flow 将固化土拌合物注入混凝土坍落度筒,提起坍落度筒,拌合 物在自重作用下的扩展宽度,是评价大流动性拌合物工作性指标。 2. 1. 9 拌合物容重bulk density of mixture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在硬化前单位体积的质量。 2. 1. 10 水稳系数water-related satability coefficient 在28d或指定龄期时,一组试件提前浸水24h后的抗压强度平 均值与一组未浸水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的比值。 2. 1. 11 普通固化土ordinary solidified soil 制备强度等级在0.2-20MPa范围的流态固化土。 2. 1. 12 轻质固化土light solidified soil 发泡后实体强度≥0.3MPa,拌合物容重300~1200kg/m³的流态 固化土。 2. 1. 13 纤维固化土fiber solidified soil 掺加合成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的流态固化土。 2.2 符号 mc —— 掺入固化剂的质量; �� —— 固化土所用土料的干质量; mw —— 拌合用水的质量; —— 固化剂掺入比; a —— 外加剂的掺量百分比; —— 土的天然含水量; �0 —— 试验用土料的含水量; 4 —— 固化剂浆液水固比。 5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 1. 1 流态固化土所采用的土料不得混入危害性废物;污染土壤 在未经专项研究并获准允许使用时,不得作为流态固化土的土料。 3. 1. 2 流态固化土生产、施工应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重金属含 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 控标准》GB 36600的规定,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 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 3. 1. 3 采用流态固化土的工程,应以边长100mm的立方体抗压强 度要求作为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的主要技术指标,并根据 工程特点明确流态固化土强度测试的龄期要求。 3.2 分类与等级 3. 2. 1 流态固化土可分为普通固化土、纤维固化土和轻质固化土。 3. 2. 2 普通固化土代号A,纤维固化土代号F,轻质固化土代号L。 3. 2. 3 流态固化土制备强度范围0.2~20MPa,强度等级代号S, 按强度分为15个等级,分别为:S0.2、S0.3、S0.4、S0.5、S0.6、 S0.8、S1、S1.2、S1.5、S2、S3、S4、S5、S7.5、S10、S15和S20。 3. 2. 4 流态固化土坍落度范围80~220mm,坍落扩展度范围450~ 800mm,根据设计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标记名称,代号K。 3.3 标记 6 3. 3. 1 预拌流态固化土标记应按下列顺序: 1 分类代号; 2 强度等级; 3 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目标值。 3. 3. 2 标记示例:采用普通固化土回填,设计强度0.8MPa,坍 落扩展度550~650mm,其标记为:A-S0.8-550~650。 7 4 原材料与配合比 4.1 材料要求 4. 1. 1 生产流态固化土的土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杂填土、废弃工程泥浆时,应加强预处理和质量控 制; 2 河道淤泥、海泥等污染土应经试验验证,满足相关要求后 方可使用; 3 采用低品质工矿业废弃物替代部分土料时,应进行充分的 试验研究,满足设计和环保要求时方可使用。 4. 1. 2 土料预处理和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进行筛分,去除杂物和粒径大于20mm的大颗粒土(石), 超径的土料可在破碎后使用; 2 有机质物含量不得超过5%,且不得混杂有毒有害物质; 3 工程泥浆应考虑其中化学物质对流态固化土性能的影响; 4 使用前宜进行匀化处理,并控制含水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5 当制备S5以上流态固化土时,可采用再生骨料和工业固废 集料代替土料进行制备,不应添加土料,各项性质指标应满足混 凝土性能要求。 4. 1. 3 固化剂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化剂物理指标应满足表4.1.3-1的规定; 8 表4.1.3-1 固化剂物理指标要求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 1 细度(80μm方孔筛筛余量) ≤10 现行行业标准《软 2 含水率≤1 土固化剂》CJ/T 526 3 外观色泽均匀,不结块目测 2 固化剂工艺指标应符合表4.1.3-2的规定。 表4.1.3-2 固化剂工艺指标要求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测试方法 1 净浆流动度 初始≥100 mm 30min ≥90 mm 本标准附录B 60min ≥80 mm 2 初凝时间≥45 min 现行国家标准《水泥 稠度、凝结时间、安 定性检验方法》 GBT/1346 3 终凝时间<720min 注:1.若从搅拌到施工浇筑时间不超过1h,净浆流动度可不做要求; 2.固化剂应能满足固化土硬化强度和浇筑施工要求。 4. 1. 4 添加剂使用前应进行适应性试验,对流态固化土的生产施 工和相关性能应无不良影响。采用新型添加剂前,应进行试验验 证和专项论证,获得允许后方可使用。 4. 1. 5 增强剂的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4.1.5 增强剂的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指标 测试方法 液体粉体 外观均匀、无沉淀 均匀一致、无结 块 现行国家标准《土壤 固化外加剂》CJ/T 486 9 续表4.1.5 项目 性能指标 测试方法 液体粉体 密度(g/cm³) D±0.05 D±0.1 现行国家标准《土壤 固化外加剂》CJ/T 486 含固量S±2.0% — 含水量— 1% PH值P±1.0 — 流态固化 土抗压强 化比(%) 7d ≥120 本标准附录C 28d ≥130 注:表中D、S、P分别为密度、含固量、PH值的生产厂控制值。 4. 1. 6 泡沫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 JC/T2199 的规定。防水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砂浆、混凝土防 水剂》JC/T 474 的规定。 4. 1. 7 流态固化土拌和用水宜符合表4.1.7的规定。当流态固化土 浇筑工程可能影响周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时,拌和用水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中关于钢筋混凝土 用水的规定。其他来源的拌和用水,经试验验证满足要求后也可 采用。 表4.1.7 流态固化土拌和用水水质要求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 1 PH值≥4.5 2 不溶物(mg/L) ≤10000 3 可溶物(mg/L) ≤10000 4 氯化物(以CL-计)(mg/L) ≤3500 5 硫酸盐(以SO4计)(mg/L) ≤2700 10 4.2 配合比设计 4. 2. 1 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拌合物容重和流动坍落扩展度等性 能指标应根据浇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求确定。 4. 2. 2 配合比设计设定的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目标值不应小于 设计强度值的1.2倍。 4. 2. 3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的坍落扩展度应满足施工要求。当无明 确要求时,可按表4.2.3确定;当需要控制流态固化土对结构或管 道、设施等的浮力时,应根据试验来确定拌合物的坍落扩展度。 表4.2.3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的工作性 工程应用类别施工时拌合物工作性 建筑、管廊、轨道交通工程等基槽、空洞或 其他狭窄空间的浇筑; 建筑结构空间内的非承重浇筑; 交通工程的台背、涵背和墙背等部位回填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一般流动性拌 合物坍落扩展度宜为550~650mm。 市政工程检查井井周回填; 市政雨、污管道沟槽,管线保护层; 房建室外地下管线填埋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坍落扩展度不 小于550-650mm。 地基置换、地坪回填、临时道路基层; 道路路基、路床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对于非狭窄空 间,坍落扩展度宜450~650mm。 管道平基、管座; 结构物垫层、基层; 路堤固化土挡墙; 路面基层; 隧道仰拱填充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一般拌合物坍 落度宜为120~160mm。 路基、桥台轻质土填充物; 种植屋面轻质土填充物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轻质固化土一 般坍落扩展度宜为450-650mm。 咬合支护素桩或CFG固化土灌注桩填料 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一般拌合物坍 落度宜为180-220mm。 地铁管片同步注浆等灌浆料 胶凝时间、固体强度、固结收缩率、 浆液稳定性、流动性需要根据设计 要求确定,未做要求的一般拌合物 坍落扩展度宜为600mm以上。 11 4. 2. 4 流态固化土的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土料进 行试配。试配前,应对土料进行检验;当土源为建筑泥浆时,应 稳定泥浆含水率,当含水率较大时,应采取浓缩脱水处理,将含 水率控制在稳定状态。 4. 2. 5 固化剂的类型及其掺量、添加剂的类型及其掺量、土料用 量和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表达为1m³流态固化土的各种 材料的组成质量。 4. 2. 6 固化剂的类型和掺量应根据土质、流态固化土性能要求等 因素综合确定。固化剂的掺量宜为拌合物质量的5 ~ 20%。固化剂 掺量应以土的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并按式(4.2.6)计算: a =mc/md×100% (4.2.6) 式中:a——固化剂掺量; mc——掺入固化剂的质量; md——流态固化土所用土料的干质量。 4. 2. 7 流态固化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的流态固化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大于0.5MPa或有 抗渗等特殊要求时,可掺入增强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 定; 2 采用土料制备的流态固化土容重约为1400kg/m3;采用骨 料制备的流态固化土容重约为2200kg/m³;设计的流态固化土拌合 物容重小于1200kg/m³时,应掺入泡沫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 验确定; 3 设计的流态固化土有低吸水率要求或憎水等特殊要求时, 宜掺入防水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 其他添加剂的使用应经过试验验证,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且对流态固化土性能和环境无不良影响时方可使用。 4. 2. 8 流态固化土首次进行试配时,可先固定用水量和必要的添 加剂用量,按照间隔2~3%的固化剂掺量,进行不少于3组流态固 12 化土的试配,以确定合适的固化剂掺量。 4. 2. 9 试配应测试拌合物的初始坍落扩展度及经时坍落扩展度、 容重、凝结时间以及设计指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并应测试其他设 计有要求的技术指标。流态固化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测试可按现 行国家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346执行。 4. 2. 10 用水量和添加剂用量应考虑拌合物从出机运送到浇筑点 过程中的坍落扩展度损失以及凝结时间的变化。 4. 2. 11 制备的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应保持良好的匀质性,不得离 析和出现明显泌水。 4. 2. 12 生产配合比应根据土料的实际含水率等变化对设计配合 比进行必要调整后确定。 4. 2. 13 首次采用的流态固化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 13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 1. 1 工程中采用流态固化土时应进行专项设计,流态固化土的 性能指标应根据工程实际要求确定。 5. 1. 2 采用流态固化土的工程设计应明确固化土的强度等性能 要求。对于特殊工程,可根据工程特点,经过专项研究和论证, 提出流态固化土的长期性能,满足必要的环保性能要求。 5. 1. 3 流态固化土用在填筑工程时宜采用土料进行配合比设计, 流态固化土28d抗压强度不宜低于0.2MPa,不宜高于5.0 MPa;需 要二次开挖或拆除的临时性填筑部位,流态固化土28d或更长龄期 的强度不宜高于1.0MPa。用于土工增强体或临时结构施工时宜采 用5.0MPa以上流态固化土,一般采用骨料或再生骨料进行配合比 设计。 5. 1. 4 流态固化土应充分利用当地工程废弃物和矿业废弃物,并 应根据设计要求、土料类型以及施工条件,优化固化剂组成方案 和固化土配合比。 5. 1. 5 对于非地下环境中的浇筑工程,应提出固化土的长期强度 及抗冻融和干湿循环等性能要求。 5.2 工程设计 5. 2. 1 无特殊要求时,流态固化土的设计指标可按表5.2.1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表5.2.1 流态固化土强度和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目标控制值 工程应用类别强度 坍落度或坍 落扩展度 其他要求 场地回填平整硬化、客 土喷播≥0.2MPa 坍落扩展度 550~650mm 城市工地等文明施工场 地裸土覆盖硬化需求, 保持场容场貌抑制扬 尘。 房建、市政管道、管廊、 轨道交通工程等基槽、 空洞或其他狭窄空间 的浇筑 ≥0.3MPa;有 二次开挖需 要时,不宜超 过1.0MPa 坍落扩展度 550~650mm 一般回填0.8~1.2MPa为 宜。当有轻质浇筑需求 时,发泡后实体强度 ≥0.3MPa;拌合物容重宜 为300~1200kg/m³。 道路路基、临时道路、 低等级道路 ≥0.5MPa; 根据交通荷 载等级进一 步分级 坍落扩展度 450~650mm 根据设计需要可采用纤 维固化土或土工格栅等 增强,水稳系数≥80%。 结构物垫层、管道平 基、管座; 路堤固化土挡墙; 路面基层; 隧道仰拱填充 ≥5MPa 坍落度 120~160mm 宜采用骨料制备流态固 化土,各项性能指标应 满足设计要求。 咬合支护素桩或CFG 固化土灌注桩填料≥5MPa 坍落度 180~220mm 用于软基加固、临时支 护帷幕工程。 市政、交通工程台背、 涵背和墙背等部位回 填 ≥0.8MPa 坍落扩展度 550~650mm 当有轻质浇筑要求时, 应专项设计拌合物容 重。 地铁管片同步注浆灌 浆料≥2.5MPa 坍落扩展度 ≥600mm 根据设计需要不同土层 及埋深,做不同配比设 计。 1 当流态固化土工作环境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或水位变动区 时,固化土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工程需求,在表5.2.1-1给出数值的 基础上至少提高30%,且不宜小于0.3MPa; 2 当轻质固化土服役环境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或水位变动区 时,固化土的体积吸水率不应超过20%;当流态固化土用于道路 15 路基和底基层以及交通工程的台背、涵背和墙背等部位且处于地 下水位以下或水位变动区时,体积吸水率不应超过10%,轻质固 化土的体积吸水率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 制品性能试验方法》JC/T 2357的规定; 3 当流态固化土用作建筑地基处理时,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的相关规定。 5. 2. 2 用于道路路堤时,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设计未规定时应符合表5.2.2的规定,对CBR值、弯沉值可不做要 求。 表5.2.2 道路工程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要求 路基部位 抗压强度(MPa) 高速、一级公路城 市快速路、主干路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城市次干路、支路 路床 轻、中及重交通≥0.8 ≥0.6 特种、极重交通≥1.0 上路堤、下路堤≥0.6 ≥0.5 地基置换≥0.4 注:抗压强度为龄期28 天,边长100mm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5. 2. 3 流态固化土路基路床应在固化后28d进行抗压强度和密度 检测,抗压强度和密度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 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进行检测,并满足设计要求。 5. 2. 4 当采用轻质固化土浇筑时,设计未规定时轻质固化土施工 最小容重应不小于300kg/m³,施工最大容重宜不大于1200kg/m³; 采用轻质固化土浇筑于路基路床各项性能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要求。 5. 2. 5 当填筑体有抗渗性要求时,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抗渗 性能试验。渗透系数的测试方法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 方法标准》GB/T 50123中的变水头渗透试验方法进行。 5. 2. 6 当流态固化土与饮用水接触或有环境控制要求时,应明确 16 流态固化土的重金属及其它有害元素浸出物毒性的限值,测试方 法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 5086、 《水泥胶砂中可浸出重金属的测定方法》GB/T 30810等规定。 17 6 制备与施工 6.1 一般规定 6. 1. 1 流态固化土浇筑施工前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下列调查: 1 现场施工条件; 2 交通运输和环境条件; 3 工程材料来源、施工机械及主要施工设备的数量和规格。 6. 1. 2 施工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工艺试验,确定工艺可 行性和施工控制参数。 6. 1. 3 流态固化土浇筑施工方案应包括土料等材料的供应、施工 平面布置、流态固化土配合比、每层回填厚度、施工顺序和检验 项目及标准等,并应考虑不同的施工顺序对邻近建筑和场地的影 响。 6. 1. 4 工程材料应按使用计划组织进场,并进行复核检验,满足 要求后方可使用。 6. 1. 5 浇筑前应清除浇筑工作面的杂物和积水。当采用水下浇筑 或排水法浇筑时,应制定专门的材料和施工技术方案。 6. 1. 6 流态固化土浇筑前,应对模板和相关支撑的强度、刚度及 稳定性进行验算。流态固化土在凝固前对结构或设施有浮力作用 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其不利影响。 6. 1. 7 当流态固化土浇筑物需要二次开挖或修边处理,宜采用机 械切割后再行破除,避免机械强力振动对整体填充物的结构造成 破坏。 6. 1. 8 流态固化土用于填筑时,凝结时间应控制在48h内;在冬 18 季施工时凝结时间较为缓慢,应加强保温措施,但一般不超过72h 凝结。采用骨料制备的流态固化土用在浇筑施工时12h内凝固;若 有早强需要可添加早强型外加剂进行配合比设计。 6.2 制备要求 6. 2. 1 流态固化土制备宜采用城市渣土资源化利用方案,宜在城 市周边集中配套建设搅拌工厂,采用专有设备加工和预拌配送方 式,确保质量稳定,不宜采取现场搅拌和设立移动搅拌站方式。 6. 2. 2 流态固化土的生产系统可包括土的预处理设备、物料输送 与计量设备,以及流态固化土专用搅拌机等,并应根据场地条件、 生产量等情况进行配置。 6. 2. 3 土料的预处理设备可采用破碎筛分设备;当土料为泥浆或 膏状时,预处理设备可采用匀化系统,必要时配有加入其他处理 药剂的计量和输送设备。 6. 2. 4 物料输送与计量设备应满足精度和生产数量的要求;生产 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允许计量偏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计量设 备应定期进行校准,校准频率为每3个月至少一次。 表6.2.4 原材料质量允许计量偏差 序号原材料计量偏差控制 1 固化剂、水 2% 2 土 3% 3 外加剂 1% 6. 2. 5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应使用专用机械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不 少于90s;专用搅拌机可分为立轴式搅拌机和卧轴式搅拌机,生产 能力和设备性能应满足连续作业要求;搅拌机的转速和叶片形式 应适合流态固化土的生产特点。 6. 2. 6 首次生产流态固化土前,应按生产配合比进行试生产并根 据试生产结果对生产配合比进行必要的调整。 19 6. 2. 7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运输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 6.3 浇筑与养护 6. 3. 1 施工的平面布置和运输路线应符合施工方案的规定。 6. 3. 2 当浇筑基槽底标高不一致时,应做成阶梯状或斜坡状并应 按先深后浅的顺序施工;当大面积施工时应分段、分区,相接处 应做成阶梯状,上下层错缝的距离不宜小于1m。 6. 3. 3 流态固化土的浇筑方式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确定,可采 用泵送或溜槽浇筑。 6. 3. 4 采用泵送或溜槽施工时,不得使拌合物直接冲击地下室外 墙和支护结构,且不得损伤已设置的防水措施。 6. 3. 5 流态固化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成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4h;当 间隔时间超过4h时,宜调整和控制固化剂的凝结时间。 6. 3. 6 当坍落度小于160mm 的流态固化土拌合物浇筑时宜采取 辅助振捣措施,振捣设备可采用混凝土施工的振捣装置。 6. 3. 7 流态固化土用于基槽(沟槽)回填时,可采用分层浇筑,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浇筑厚度应根据对侧壁或模板的侧压力确定; 2 相邻片区浇筑高差不宜大于1m; 3 上一层的浇筑应在下一层流态固化土初凝之后进行; 4 沟槽回填遇管道时,应确保管口封堵严密,当管道重量较 轻时,需采取注水或压重加固防止上浮; 5 当有防渗或特殊要求时,应对分层浇筑的界面处理后再进 行上一层浇筑。可采用提高固化剂掺量2~3%的流态固化土在界面 上浇筑100~200mm厚度的方式进行处理; 6. 3. 8 流态固化土用于路基、路床施工时,应将路基划分为面积 不大于400m2、长轴不超过30m的浇注区,每个浇注区单层厚度宜 为0.3~1.0m。分区模板应安装拼接紧密,不漏浆,应每隔10~15m 20 设置一道变形缝。变形缝宜采用18mm胶合板或20~30mm聚苯乙 烯板,上下可不贯通。当采取软弱地基置换时,分层回填厚度不 宜超过2m。 6. 3. 9 流态固化土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浇筑完成后宜采用薄膜养护、喷淋或喷雾养护、蓄水养护 2 填筑体顶层浇筑完毕后,应在自由水消失或抹面后及时覆 盖塑料薄膜养护或蓄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3 流态固化土表面失水收缩性较强,若有工程需求,可在流 态固化土开始初凝后2 ~3 h进行抹面处理,必要时可在抹面时撒布 一定量固化剂后再及时覆盖塑料布养护或蓄水养护。 6. 3. 10 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确定雨期的起、 止时间,雨期施工时,应制定专门的材料与施工技术方案,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雨季施工的工作面不宜开得过多,应有组织、有逻辑地按 照施工顺序逐一完成,固化土的拌和、运输、回填等工序应连续 不间断进行,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天气的变化合理地调整施工作 业面。 2 雨期施工应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变化,做好防范准备,应先 对槽底杂物、积水清理干净,必要时可相应增加排水措施。 6. 3. 11 当采用流态固化土浇筑路基顶面层或有施工机械通行要 求时,应适当加强面层强度≥1.2MPa或采取覆盖土工织布对面层 进行保护,避免造成浇筑物破坏; 6. 3. 12 流态固化土浇筑后应采取措施防护,在道路等野外作业 时,应做好围挡防护和告示,应避免行人、动物等靠近,以免造 成人畜陷落伤害。 21 7 检验与验收 7.1 一般规定 7. 1. 1 流态固化土应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7. 1. 2 浇筑施工前应对流态固化土的原材料、固化土的性能以及 施工环节进行质量检验,并按检验批进行验收。 7. 1. 3 浇筑过程应保存完整的实施记录和相应的试验报告等技 术文件。 7.2 检验 7. 2. 1 流态固化土浇筑工程验收的检验批可根据施工需求、质量 控制和专业验收的需要,按工程量、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7. 2. 2 流态固化土的检验项目应包括表7.2.2的所有项目。 表7.2.2 流态固化土检验项目 序号检验内容分类项目检查 1 材料组成 主控项目固化剂、添加剂 一般项目 水 土 2 开盘鉴定 主控项目资料检查、留置试块 一般项目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 3 施工检查 主控项目抗压强度 一般项目 坍落度或坍落扩展度 现场检查 养护检查 标高复核 22 7. 2. 3 当设计对流态固化土填筑体的水稳系数、渗透系数、重金 属浸出物毒性等提出要求时,应将这些指标列为检验项目的主控 项目。 7. 2. 4 固化剂进场必须按批次对其品种、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 日期等进行验收,并测试固化剂的凝结时间和按照流态固化土确 定的配合比测试强度,其质量应符合本标准第4.1.3条款的相关规 定。 1 检验数量:同一生产厂家、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固化剂, 每200t为一批进行抽样,当不足200t时,按一批进行抽样。每批抽 样不少于1次;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抽检次数为施工单位抽 检次数的20%,且不少1次; 2 检验方法:流态固化土生产应检查固化剂的出厂检验报告 并进行凝结时间和流态固化土强度试验。 7. 2. 5 添加剂的检验应符合本标准第4.1.4条款的相关规定: 1 检验数量:同一配合比检测不应少于1次; 2 检验方法:应检查功能性添加剂的出厂检验报告,并按照 确定的配合比测试流态固化土强度和其他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 7. 2. 6 流态固化土拌合用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1次; 2 检验方法:委托应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水质分 析试验。 7. 2. 7 土料应进行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粒径的检验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检验数量:每2000m³应检查1次; 2 检验方法:应采用烘干法、烧失法、筛分法测定。 7. 2. 8 首次采用的配合比,应进行流态固化土的开盘鉴定检验。 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和流态固化土的试配检验报告、凝结时间、拌 合物坍落扩展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同一配合比的流态固化土检查不应少于1次; 23 2 检验方法:应检查开盘鉴定资料,测量拌合物凝结时间、 拌合物坍落扩展度。 7. 2. 9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坍落扩展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检验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对同一配合比的流态固化土,每拌和500m³时 取样不得少于1次,每工作班拌制不足500m³时,取样不得少于1 次,每段、每一层取样不得少于1次; 2 检验方法:检查拌合物坍落扩展度的抽样流态固化土强度 检测应符合表4.2.3-1规定。 7. 2. 10 流态固化土应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应满足 设计要求。用于检测流态固化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 样制作并进行同条件养护,试件采用立方体试块,尺寸为 100mm×100mm×100mm。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流态固化土试件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次浇筑取样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 试件的留置组数根据现场需要确定; 2)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不大于500m³时,应每次浇筑制取 一组试件 3)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大于500m³时,应按每500m³制取 一组试件。 2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强度试验报告; 3 同条件养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具有代表性的浇筑工作面合适位置(避免阳光直接照 射),放置拆模后的流态固化土试件,用一层塑料布严 密覆盖试件,然后覆盖麻袋并用水浇湿,在麻袋外再覆 盖一层塑料布; 2)每隔3d检查一次,当发现麻袋变干时,应揭开外层塑料 布浇湿麻袋,再覆盖外层塑料布; 3)当浇筑工作面无合适位置,可在施工现场合适位置(避 24 免阳光直接照射),开挖深度为0.5~1.0m的土坑,用于 存放同条件养护试件。 7. 2. 11 流态固化土路基、路床施工时,应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 试验,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轻质固化土还应进行密度检测。 试件采用立方体试块,尺寸为100mm×100mm×100mm。检验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流态固化土试件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次浇筑取样至少留置二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 试件的留置组数根据现场需要确定; 2)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不大于400m³时,应每次浇筑制取 二组试件 3)同一配合比连续浇筑大于400m³时,应按每400m³制取 二组试件。 2 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强度试验报告; 3 同条件养护方法应符合第6.3.9条第3款规定。 7. 2. 12 流态固化土水稳系数、渗透系数和重金属浸出物毒性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流态固化土水稳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1)检验数量:对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流态固化土,取 样不得少于1次; 2)检查方法:直接测试/试验报告; 2 流态固化土渗透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1)检验数量:对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流态固化土,取 样不得少于1次; 2)检查方法:直接测试/试验报告; 3 流态固化土重金属浸出物毒性应满足设计要求。 1)检验数量:对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流态固化土,取 样不得少于1次; 2)检查方法:直接测试/试验报告。 25 7. 2. 13 施工现场应对回填槽内的杂物、积水清除等进行检查, 并进行现场观察和全数检查。 7. 2. 14 流态固化土浇筑工程应对养护条件进行检查,养护时间 以及养护方法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现场全数检查。 7. 2. 15 流态固化土顶层浇筑完成后,检查其施工标高,允许误 差为士20mm。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每200m³检查3点或每10m检查1点; 2 检查方法:采用水准仪测标高。 7. 2. 16 对强度有特别要求的流态固化土浇筑完成28d后,应取芯 进行抗压试验检测固化土强度及完整性。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每200m³检查1点或每20m检查1点; 2 检查方法:钻芯取样,厚度小于1m的每点取1个芯样,厚 度1-3m的每点取2个芯样,厚度超过3m的每点取不少于3个芯样。 7.3 验收 7. 3. 1 流态固化土浇筑工程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成品应按相应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具有完整的检 验资料; 2 浇筑工程应按本标准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各工序完毕后应 进行自检,并形成文件; 3 验收资料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文件; 2)施工方案; 3)固化剂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和进场检测报告; 4)流态固化土配合比; 5)流态固化土浇筑记录(记录表可参照本标准附录E); 6)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记录表可参照本标准附录E); 7)强度检测报告; 26 8)浇筑部位影像资料; 9)验收记录。 7. 3. 2 流态固化土填筑体的强度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取样的流态固化标养试件平均值应满足设计强度; 2 当施工环境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同条件养护试件可 在等效龄期达到对应的标准养护龄期时再进行强度试验。同条件 试件的强度数据应除以0.85后作为验收评定的强度数值; 3 当无法获取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或对强度有特别要求 时,应在实际工程的固化土填筑体钻芯取样(龄期不少于28d), 测试其抗压强度测试方法及评定应符合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 7. 3. 3 当设计对固化土的水稳系数、渗透系数、重金属浸出物毒 性等提出要求时,其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7. 3. 4 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的检验应全部合格; 2 一般项目的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有指标要求的项 目其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值不得大于规定允许偏差值的1.5倍; 3 应具有完整的施工质量检查记录。 7. 3. 5 当浇筑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进行缺陷修补或返工并 重新进行质量检验与验收。 27 附录A 固化剂净浆流动度的测定方法 A. 0. 1 试验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化剂应符合本标准第4.1.3条的要求; 2 试验用水应符合本标准第4.1.7条的要求。 A. 0. 2 试验仪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的规定。 A. 0. 3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用湿布擦抹玻璃、截锥圆模、 搅拌器及搅拌锅,使其表面湿而不带水渍。将截锥圆模放在玻璃 板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2 称取固化剂900g,倒入搅拌锅内,加入540g水,低速搅拌 1min,再高速搅拌2min。 3 将拌好的浆体迅速注入截锥圆模内,用刮刀挂平,将截锥 圆模按垂直方向提起,同时开启秒表计时,任浆体在玻璃板上流 动,至30s,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取平 均值作为浆体初始流动度。 4 将拌好浆体中的剩余浆体分两份用保鲜袋密封放入标准 养护箱中养护,分别在30min和60min时取出,高速搅拌1min,按 初始流动度测定要求操作,获得30min和60min时的浆体流动度。 A. 0. 4 计算结果精确至1mm。 28 附录B 增强剂的抗压强度比测试方法 B. 0. 1 试验材料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增强剂应符合本标准第4.1.5条的要求; 2 其他原材料和试验设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 B. 0. 2 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要求。 2 拌合物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要求。 3 应按照表B.0.2设计试验方案。固化剂用量应为干土质量 的10%。当土料为黏性土或淤泥质土时,固化剂用量可增加5%。 固化剂用量确定后,基准组和试验组应为相同掺量。 表B.0.2 流态固化土配合比 固化土种类固化剂用量增强剂用量坍落扩展度(mm) 基准组10% — 550±10 试验组10% 按推荐掺量且不应超 过干土质量的0.5%。550±10 4 应适当调整试验组的用水量,使得坍落扩展度符合表 B.0.2的要求。 5 基准值和试验组应分别按照7d和28d龄期,各成型一组(3 块)试件。在规定龄期测试试件的抗压强度,取三块试件的平均 值作为相应龄期的强度值。 6 分别按照7d和28d龄期,各成型一组(3块)试件。 7 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比按下列公式计算(准确至1%)。 � = � �0 × 100% (B.0.2) 29 式中:K——抗压强度比,%; R——试验组7d 或28 d 龄期的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MPa; R0——基准组7d 或28d 龄期的流态固化土抗压强度,MPa。 30 附录C 流态固化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C. 0. 1 试验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固化剂及添加剂应符合本标准第4.1.3~4.1.6条的要求; 2 试验用水应符合本标准第4.1.7条的要求; 3 试验土料应在现场进行土料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个,每 个取样点不少于10kg。每个取样点取样时应从土体中部区域取样。 取样后应充分混合,当有大颗粒时,应进行破碎,筛去10 mm以 上颗粒。 C. 0. 2 试验设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 233的规定。 C. 0. 3 试件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确定或设计的配合比,将各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投料顺 序加入搅拌机拌合均匀,获得流态固化土拌合物;流态固化土拌 合物也可以从现场取样获得,取样应有代表性,取样量应不少于 所有试件体积之和的1.5倍。 2 试模应采用100mm×100mm×100mm的模具,试件的成型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233规定的方 法执行。 3 试件成型后,应在初凝前后用抹刀抹压刮平试件,并采用 塑料布或湿布覆盖;拆模后,应将试件移入混凝土标养室进行养 护,养护过程中不应泡水。 C. 0. 4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土配合比设 计规程》JGJ/T 233规定的方法执行。 31 附录D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 测试方法 D. 0. 1 试验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固化剂应符合本标准第4.1.3条的要求; 2 试验用水应符合本标第4.1.7条的要求; 3 试验土料应在现场进行土料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个,每 个取样点不少于10 kg,每个取样点取样时应该从土体的靠近中部 取样。取样后应充分混合,当有大颗粒时,应进行破碎,筛去10 mm 以上颗粒备用。 D. 0. 2 试验设备与器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设备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 233的规定。 2 混凝土坍落度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的规定。坍落度筒尺寸为高 300mm,顶部直径100mm,底部直径200mm,用厚度不小于1.5mm 的薄钢板制成,内侧平滑,在筒上方约2/3高度处有两个把手,近 下端两侧焊有两个踏脚板,保证坍落度筒可以稳定操作。 3 捣棒:直径16mm,长约650mm,并具有半球形端头钢质 圆棒。 4 其他:小铲、木尺、小钢尺、抹刀和钢平板等。 D. 0. 3 拌合物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湿润坍落度筒及底板,在坍落度筒壁和底板上应无明水, 底板应放置在坚实水平面上,并把筒放在底板中心,然后用脚踩 32 住二边的脚踏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应保持固定的位置。 2 把按要求取得的流态固化土试样用小铲分三层均匀地装 入筒内,使捣实后每层高度为筒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层用捣棒插 捣25次。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进行,各次插捣应在截面 上均匀分布。插捣筒边流态固化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插捣 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 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浇灌顶层时,流态固化土应灌到高出筒 口。插捣过程中,如流态固化土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 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流态固化土,并用抹刀抹平。 3 清除筒边底板上的流态固化土后,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 筒。坍落度筒的提离过程应在5~10s内完成,从开始装料到提坍落 度筒的整个过程应不间断地进行,并应在150s完成。 4 提起坍落度筒后,测量筒高与坍落度后流态固化土试件最 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该固化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坍落度筒 提离后,如流态固化土发生崩塌成一边剪坏现象,那么应重新取 样另行测定;如几次试验仍展现上述现象,那么表示该流态固化 土和易性及保水性不好应予以记录备查。 5 当流态固化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用钢尺测量 流态固化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只 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否则, 试验无效,需再次试验,并予以记录。 6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值以毫米为单位, 测量精确至1mm,结果表达修约至5mm。 33 附录E 流态固化土实体钻芯取样的抗压强度检 验方法 E. 0. 1 钻芯应采用混凝土钻芯取样设备,钻取实体固化土芯样 时应采用水钻法,钻筒直径应为80mm,钻进深度不少于150mm。 E. 0. 2 流态固化土浇筑实体的钻芯取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针对流态固化土浇筑实体钻芯取样,仅针对某检验批无法 获取同条件养护试件抗压强度时或对流态固化土浇筑质量有重大 疑问而缺乏其他试验数据支撑时; 2 流态固化土浇筑实体的养护龄期不应少于28d; 3 一个检验批取样不应少于3个。 E. 0. 3 芯样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芯样钻取后,应立刻密封保存,且避免失水,不得长时间 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2 芯样不得有裂缝、缺陷和杂物; 3 可采用水泥砂浆对芯样试件进行修补,修补后的芯样断面 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上不应大于0.1mm; 4 芯样原样在试验室进行切割,试件高度与直径之比应为 1:1;试件高度与直径之比的实测值不应小于0.95,也不应大于1.05; 5 芯样试件的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不应大于1°; 6 沿芯样高度的任一直径与其平均值之差不应大于2mm。 E. 0. 4 芯样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土配合比 设计规程》JGJ/T 233规定的方法执行。对于同一强度等级标准的 流态固化土填筑体,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判定为合格: 34 1 三个流态固化土芯样抗压强度算术平均值不应小于设计 强度值的85%; 2 三个流态固化土芯样的抗压强度的最小值不应小于设计 强度值的75%。 35 附录F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用表 表F.1 流态固化土浇筑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浇筑部位设计强度 浇筑开始时间年月日时浇筑完成时间年月日时 天气情况室外气温~ ℃ 固化土完成 数量 m³ 预拌固化土 生产厂家供料强度 运输单编号 实测坍落度 (坍落扩展度) ~ (mm) 出盘温度~ ℃ 入模温度~ ℃ 试件留置种类、数量、编号 固化土浇筑中出 现的问题及处理 情况 施工负责人填表人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36 表F.2 流态固化土浇灌申请书 工程名称申请浇灌时间年月日 申请浇灌部位申请方量(m³) 技术要求强度等级 搅拌方式 (搅拌站名称) 申请人 依据:施工图纸(施工图纸号)、设计变更/洽商(编号)及有关规范、规程。 施工准备检查 专业工长(质量 员)签字 备注 1. 隐检情况: ☐已☐未完成隐检 2. 模板检验批: ☐已☐未完成验收 3. 水电预埋情况: ☐已☐未完成并未经检查 4. 施工组织情况: ☐已☐未完备 5. 机械设备准备情况:☐已☐未准备 6. 保温及有关准备: ☐已☐未准备 审批意见: 审批结论: ☐同意浇筑☐整改后自行浇筑☐不同意,整改后重新申请 审批人: 施工单位名称: 审批日期: 年月日 1.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2."技术要求"栏应依据混凝土合同的具体要求填写。 37 表F.3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工程名称 隐检项目隐检日期年月日 隐检部位 隐检依据:施工图图号,设计变更/ 洽商(编号/ )及有关国家现行标准等。 主要材料名称及规格/型号: 隐检内容: 影像资料的部位、数量: 申报人: 检查意见: 检查结论: ☐同意隐蔽☐不同意,修改后进行复查 复查结论: 复查人: 复查日期: 年月日 签字栏 施工单位 专业技术 负责人 专业质检员专业工长 监理(建设)单位 专业监理工程 师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并附影像资料。 38 表F.4 流态固化土质量验收记录(一) 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分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 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 施工单位检查记 录 监理(建设)单位验 收记录 主控项目 1 土 2 固化剂 3 水 4 配合比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 专业工长 (施工员) 施工组长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39 表F.5 流态固化土质量验收记录(二) 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 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分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 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 施工单位检查 记录 监理(建设)单位验 收记录 主控 项目 1 固化土强度 2 固化土养护 一般项目 1 浇筑方式 2 固化土坍落度 (坍落扩展度) 3 每盘称重偏差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 专业工长 (施工员) 施工组长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 40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41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 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3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346 4 《混凝土搅拌机》GB/T 9142 5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搅拌站(楼)》GB/T 10171 6 《水泥胶砂中可浸出重金属的测定方法》GB/T 30810 7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 8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9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10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 /T 50123 1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 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 13 《土壤固化外加剂》CJ/T 486 14 《软土固化剂》CJ/T 526 15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T 474 16 《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JC/T 2199 17 《泡沫混凝土制品性能试验方法》JC/T 2357 18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19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 70 20 《水泥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233 21 《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341 22 《泡沫混凝土》JG/T 266 23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 42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标准 DBJ /T13-483-2025 条文说明 43 编制说明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标准》DBJ/T 13-483-2025,经福建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5 年3 月6 日以闽建科〔2025〕7 号文批准 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为J 18076-2025。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固化土的调查研究,总结 了我国工程建设预拌流态固化土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中国工 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拌流态固化土填筑技术标准》T/CECS 1037 等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淤泥固化配合比试验,取 得了福建省预拌流态固化土强度分类与分级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 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标准编制组按章、节、 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 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 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 定的参考。 44 目次 1 总则......................................................................................45 2 术语与符号..................................................................................46 2.1 术语...................................................................................46 3 基本规定......................................................................................48 3.1 一般规定...............................................................................48 3.2 分类与等级...........................................................................48 4 原材料与配合比..........................................................................49 4.1 材料要求...............................................................................49 4.2 配合比设计...........................................................................49 5 设计......................................................................................51 5.1 一般规定...............................................................................51 5.2 工程设计...............................................................................52 6 制备与施工..................................................................................54 6.1 一般规定.................................................................................54 6.3 浇筑与养护...........................................................................54 7 检验与验收..................................................................................55 7.2 检验...................................................................................55 7.3 验收...................................................................................55 45 1 总则 1.0.1 预拌流态固化土是一种创新的工程技术,率先应用在 建筑行业和市政行业。2021 年在福州市滨海新城沙尾路以东 支路网工程成果开始应用,拉开了在福建省内使用该项技术 的序幕,突破了利用当地工程弃土和地材制备流态固化土的 技术瓶颈,形成了“材料开发——成套设备——工艺优化—— 施工组织”的技术体系,开创了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应用的 新高度。为进一步系统总结预拌流态固化土在福建省内取得 的实践经验,规范其设计、生产与施工应用的施工与质量验收, 制定本标准。 1.0.2 预拌流态固化土可以在建筑、市政、轨道交通、道路 等领域的中进行应用。不同的工程类型,对流态固化土材料 性能和服役性能要求不同,需要分别进行设计和实施。 46 2 术语与符号 2.1 术语 2. 1. 1 当拌合物容重不大于1200kg/m³时,称为轻质固化土,否 则为非轻质固化土。 2. 1. 2 可用于生产流态固化土的土料范围广泛,包含了不同含 水率、不同粒径的土。常见的有工程弃土,尾矿、石屑、再生料 为颗粒较粗的建筑垃圾。不宜使用“特殊土”,因其在勘察界尤其 特定的土类含义。 2. 1. 3 增强剂是一类适用于流态固化土的表面活性剂与无机化 学品的复合型产品,其组成需要根据土的特性和工程需求进行调 整,以较小掺量显著改善流态固化土的强度性能为主要特征。 2. 1. 4 用于测试拌合物坍落扩展度的测试筒,有不同类型和尺寸, 如截锥筒,常见的尺寸为上部内径50mm,底部内径100mm,高 度150mm;日本常用的圆柱筒,内径80mm,高80mm;美国常 用的圆柱筒,内径75mm,高150mm。同一种拌合物在不同测试 筒测试条件下的流动性是不同的。本标准采用的测试筒为混凝土 坍落度筒,具体方法参见本标准附录D。拌合物出机后测试的坍 落扩展度为初始坍落扩展度,拌合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测试 的坍落扩展度为经时坍落扩展度,可根据需要测试拌合物出机后 30min、1h、2h 等时间节点的经时坍落扩展度,作为控制拌合物 施工性能的指标。如经时期间有静置过程,再次测试坍落扩展度 前应进行搅拌。 2. 1. 5 流态固化土拌合物容重可采用1L 的容重筒,操作方法应 47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 的有关 规定。 48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 1. 1 污染土壤是否可以作为流态固化土的土料使用,需要进行 专门的研究和论证。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污染土需要区分对待, 还要考虑污染土中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并需要关注固化土 的浸出物危害性,以及流态固化土的使用环境等因素。 3. 1. 3 流态固化土技术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和优势在于充分利 用当地的渣土,同时利用当地的粉煤灰、钢渣、废石膏等作为固 化剂的补充原材料。“因土、因地、因用”是该项技术开发的三个 原则。采用流态固化土的设计时,包括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流态固 化土的强度以及必要的拌合物容重、水稳系数、渗透系数等技术 指标。施工可根据浇筑空间形状和实施条件,提出流态固化土的 施工性能要求,包括坍落扩展度、坍落扩展度经时损失等。为达 到此目标,根据实际土料和其他原材料情况,提前进行流态固化 土试配,获得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流态固化土配合比。流态固 化土的性能检验一般以固化土的标准养护试件和同条件养护试 件为依据。必要时可对浇筑实体进行检验。 3.2 分类与等级 3. 2. 3 S5 以下低强度流态固化土宜采用土料、工业粉料制备, S5 及以上高强度流态固化土宜采用骨料制备。 49 4 原材料与配合比 4.1 材料要求 4. 1. 1 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再生料、尾矿、石屑是制备流态固 化土较为优质的土料,杂填土、壤土、工程泥浆往往需要加强 预处理或采用针对性的材料方案。铬铁渣、钛矿渣等冶炼渣需 要进行必要的试验验证。安定性和吸水膨胀率不合格的钢渣原 则上不得用作固化土的原材料,对于安定性和吸水膨胀率等合 格的细钢渣颗粒,也应进行充分的试验研究,确保不影响流态 固化土的长期性能方可使用。工矿业废渣替代土料时,还应关 注其重金属浸出毒性。 4. 1. 2 本条规定了土料的预处理要求。工程泥浆含水率高,且 可能含有分散剂、保水剂等添加剂,这些对流态固化土的性能均 有影响,在处理工程泥浆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物质的影响,并采 取针对性措施。 4. 1. 4 本条对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进行了规定。对于新型添加剂, 需要有充分的试验数据作为应用的支撑。 4. 1. 7 流态固化土一般不配钢筋,其用水标准一
发布时间:2025-04-05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 作者:刘瑞雪,高丽君,马丽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国内外有关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的科技文献和编著浩如烟海,设计范围极其广泛。 《高分子材料》限于篇幅并考虑到作为基础性教材的宗旨,重点介绍了常用的高分子材料和工业化生产的大品种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改性材料的应用。 衷心希望读者通过阅读《高分子材料》能够掌握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及制备方法、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加工工艺特性和主要用途,了解高分子材料相关方向的发展趋势等,以便能够对正确地选择材料、设计制品、选定加工方法及确定成型工艺条件有所帮助。《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高分子材料及加工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塑料 绪论 第1章 聚乙烯 1.1 概述 1.2 聚乙烯的制备与分类 1.3 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1.4 聚乙烯加工及应用 1.5 聚乙烯的改性 思考题 第2章 聚丙烯 2.1 聚丙烯的制备与分类 2.2 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 2.3 聚丙烯主要添加剂 2.4 聚丙烯加工及应用 2.5 聚丙烯的改性 2.6 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3章 聚氯乙烯 3.1 概述 3.2 聚氯乙烯的制备与分类 3.3 聚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3.4 聚氯乙烯主要添加剂 3.5 聚氯乙烯加工及应用 3.6 聚氯乙烯的改性 思考题 第4章 聚苯乙烯类塑料 4.1 概述 4.2 聚苯乙烯的制备与分类 4.3 聚苯乙烯的结构与性能 4.4 聚苯乙烯加工及应用 4.5 聚苯乙烯的改性 4.6 聚苯乙烯的发展方向 思考题 第5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5.1 概述 5.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与分类 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与性能 5.4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加工及应用 5.5 其他丙烯酸塑料 5.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改性 思考题 第6章 ABS塑料 6.1 ABs树脂的制备 6.2 ABs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6.3 ABS加工及应用 6.4 ABS的改性 6.5 ABS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7章 聚酰胺类塑料 7.1 脂肪族聚酰胺 7.2 芳香族聚酰胺 7.3 半芳香族聚酰胺 7.4 聚酰胺的改性 7.5 聚酰胺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8章 聚酯类塑料 8.1 聚碳酸酯 8.2 脂肪族聚酯 8.3 聚芳酯 8.4 聚酯的改性 8.5 聚酯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9章 聚醚类塑料 9.1 聚甲醛 9.2 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 9.3 氯化聚醚 9.4 聚苯硫醚 9.5 聚醚醚酮 9.6 聚醚腈 9.7 聚醚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10章 聚砜类塑料 10.1 双酚A型聚砜(PSF) 10.2 聚芳砜(PAs) 10.3 聚醚砜(PES) 10.4 聚砜类塑料的改性 10.5 聚砜类塑料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11章 氟塑料 11.1 聚四氟乙烯 11.2 聚三氟氯乙烯 11.3 聚全氟乙丙烯 11.4 可熔性聚四氟乙烯 11.5 氟塑料的改性 11.6 氟塑料的研究进展 思考题 第12章 酚醛树脂及其塑料 12.1 酚醛树脂的合成 12.2 酚醛树脂的固化 12.3 酚醛树脂的性能 12.4 酚醛树脂及塑料 思考题 第13章 氨基树脂及其塑料 13.1 脲醛树脂 13.2 脲醛塑料 13.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塑料 思考题 第14章 环氧树脂与塑料 14.1 环氧树脂的制备 14.2 环氧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 14.3 环氧树脂的固化与添加剂 14.4 环氧树脂的主要用途 思考题 第15章 不饱和聚酯树脂与塑料 15.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备 15.2 不饱和聚酯的固化 15.3 不饱和聚酯固化物的结构与性能 15.4 不饱和聚酯树脂加工及应用 15.5 不饱和聚酯模塑料 思考题 第16章 有机硅树脂 16.1 有机硅聚合物的种类 16.2 硅树脂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纤维 绪论 第1章 聚丙烯腈纤维 1.1 聚丙烯腈的结构与性能 1.2 聚丙烯腈纺丝成形 1.3 差别化聚丙烯腈纤维 1.4 碳纤维 第2章 聚酯纤维 2.1 概述 2.2 PET纤维 2.3 PTT纤维 2.4 聚乳酸纤维 第3章 聚酰胺纤维 3.1 概述 3.2 脂肪族聚酰胺纤维 3.3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第4章 纤维素纤维 4.1 概述 4.2 粘胶纤维的性能与应用 4.3 非粘胶法制造纤维素纤维 第5章 其他纤维 5.1 大豆蛋白纤维 5.2 聚乙烯醇纤维 5.3 聚氨酯弹性纤维 5.4 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 5.5 仿生纤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橡胶 绪论 第1章 天然橡胶 1.1 天然橡胶的来源、制备及分类 1.2 天然橡胶的结构及性能 1.3 天然橡胶的改性 1.4 杜仲胶和古塔波胶 1.5 天然橡胶的应用 思考题 第2章 合成橡胶 2.1 通用合成橡胶 2.2 特种合成橡胶 思考题 第3章 热塑性弹性体 3.1 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 3.2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3.3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3.4 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 思考题 第4章 生物基弹性体 4.1 生物基医用弹性体 4.2 生物基工程弹性体 参考文献 第四篇 生物与天然高分子材料 绪论 第1章 可生物降解聚酯 1.1 概述 1.2 可生物降解聚酯的制备与分类 1.3 可生物降解聚酯的降解 1.4 几种重要的聚酯 1.5 可生物降解聚酯的改性 1.6 可生物降解聚酯的应用 思考题 第2章 二氧化碳基塑料 2.1 概述 2.2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制备与分类 2.3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结构与性能 2.4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应用 2.5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改性 2.6 二氧化碳基塑料的发展动态 思考题 第3章 胶原 3.1 概述 3.2 胶原的来源与制备 3.3 胶原、明胶和水解胶原蛋白的区别 3.4 胶原的分类、结构与性能 3.5 胶原的功能和应用 3.6 胶原的改性 思考题 第4章 几种重要的多糖 4.1 概述 4.2 透明质酸 4.3 海藻酸盐 4.4 魔芋葡甘聚糖 4.5 壳聚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实验教程 作者:刘昕责任编辑;(中国)胡扬剑,舒友,罗琼林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实验教程》由“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高分子材料综合与设计实验”5个部分共58个实验组成,是一本系统的综合性实验用书。实验原理简明扼要,着重于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讲解,具有典型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实验教程》面向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复合材料等本科生的专业实验指导,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生产和应用的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高分子化学实验 实验一 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 实验二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实验三 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实验四 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实验五 对苯二甲酰氯与己二胺的界面缩聚 实验六 自由基共聚合竞聚率的测定 实验七 正丁基锂的制备和乙烯基类单体的负离子聚合 实验八 二苯酮钾的制备和苯乙烯的负离子聚合 实验九 由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聚乙烯和聚丙烯 实验十 环醚的开环聚合 实验十一 尼龙-6,6和尼龙-6的制备 实验十二 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 实验十三 泡沫塑料的制备 实验十四 膨胀计法测聚合反应速度 实验十五 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及其共聚物的水解 第二部分 高分子物理实验 实验一 渗透压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和Huggins参数 实验二 偏光显微镜法观察聚合物球晶 实验三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实验四 膨胀计法测定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 实验五 聚合物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 实验六 聚合物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实验七 聚合物材料弯曲强度的测定 实验八 聚合物材料冲击强度的测定 实验九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温度.形变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 红外光谱法测定聚合物结构 实验十一 聚合物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实验十二 用旋转黏度计测定聚合物浓溶液的流动曲线 实验十三 聚合物应力一应变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四 GPC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实验十五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聚合物形态 第三部分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 实验一 热塑性塑料注射成型 实验二 热塑性塑料挤出造粒实验 实验三 双螺杆挤出共混实验 实验四 塑料挤出吹膜实验 实验五 中空塑料制品吹塑成型实验 实验六 手糊成型工艺实验 实验七 酚醛塑料的模压成型 实验八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层压板的制备 实验九 塑料的热成型 实验十 天然橡胶硫化模压成型 实验十一 塑料的焊接实验 第四部分 高分子材料性能测试 实验一 转矩流变仪实验 实验二 塑料的热老化实验 实验三 塑料硬度的测定 实验四 材料的氧指数测定实验 实验五 透光率和雾度测定 实验六 材料水平垂直燃烧测定实验 实验七 灼热丝实验 实验八 表面电阻与体积电阻的测定 实验九 聚合物的热重分析 实验十 塑料维卡软化点的测定 实验十一 聚合物材料动态(热)力学分析 第五部分 高分子材料综合与设计实验 实验一 导电聚苯胺的制备及掺杂 实验二 硬脂酸改性碳酸钙在PE中的应用 实验三 增韧阻燃高抗;中聚苯乙烯的制备 实验四 聚合物的3D打印成型 实验五 水杯、矿泉水瓶材料和太空杯材料分析 实验六 聚合物材料设计配方 附录A 常用引发剂和单体的纯度分析 附录B 常用聚合物的中英文名称与缩写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 作者:张琳,刘志琴 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的应用需求,以企业典型案例入手,系统地对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材料常规鉴别及分析方法进行详述。 全书分绪论、高分子材料常规鉴别、高分子材料化学分析法、高分子材料仪器分析四部分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以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学习内容,了解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的重要性。总结了一些典型企业及科研中的案例,抛砖引玉,便于学习者灵活使用各种分析方法。 本书适用于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也可供相关教师和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一、认识高分子材料001 二、高分子材料科学003 三、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003 四、本课程学习内容004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常规鉴别法005 第一节外观及用途鉴别法006 一、高分子材料的外观鉴别法006 二、高分子材料用途鉴别法008 第二节密度鉴别法010 一、简易鉴别法010 二、浸渍法011 三、液体比重瓶法011 四、滴定法012 第三节燃烧及热裂解法013 一、燃烧鉴别法013 二、热裂解法014 第四节溶解性鉴别法015 第五节显色鉴别法016 一、塑料显色鉴定016 二、橡胶显色鉴定018 三、纤维显色鉴定019 第三章高分子材料化学分析法021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022 一、概述022 二、酸碱滴定法031 三、配位滴定法035 四、沉淀滴定法038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040 第二节重量分析法051 一、分类051 二、沉淀物要求051 三、沉淀法的应用条件051 第三节典型案例分析053 一、聚合物分析053 二、添加剂分析057 第四章高分子材料仪器分析法062 第一节仪器分析的应用及发展062 第二节红外光谱分析法063 一、概述063 二、测试原理064 三、红外光谱图066 四、红外光谱仪066 五、试样制备068 六、测试步骤069 七、红外谱图分析069 八、案例分析073 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075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测试基本原理075 二、可见分光光度法077 三、定量方法079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080 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082 六、紫外光谱分析法在高分子材料上的应用088 第四节凝胶色谱分析法089 一、概述089 二、凝胶色谱测试原理090 三、凝胶色谱测试仪的基本结构092 四、测试过程093 五、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096 六、应用097 第五节热分析法098 一、热重分析法(TG)098 二、差热分析法(DTA)104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DSC)106 第六节电子显微镜分析112 一、概述112 二、显微镜的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113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114 四、扫描电子显微镜(SEM)116 五、典型应用分析118 附录121 附录1常见高分子材料英文缩写及中文全称121 附录2标准溶液的补偿系数123 附录3酸碱解离常数124 参考文献129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 第三版 作者:高炜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分析化学篇和性能测试篇组成。分析化学篇部分介绍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高分子材料的分析鉴别等内容;性能测试篇部分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老化性能,以及光学性能、电性能等其他性能的测试技术。 除了介绍了各种分析测试技术的测试原理、仪器组成、测试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外,本书还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典型分析测试技术在实际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并附有思考题,可供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有关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一、高分子材料发展概况1 二、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性能测试1 三、标准3 分析化学篇 第一章分析化学概论8 第一节概述8 一、高分子材料分析的任务8 二、分析方法分类8 三、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9 四、分析结果表示9 第二节分析天平10 一、分析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10 二、天平使用规则13 三、称量方法13 第三节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4 一、误差的定义14 二、误差的分类14 三、分析结果的表征——准确度、精密度15 四、公差16 第四节有效数字及数据处理17 一、有效数字17 二、分析结果数据处理18 【阅读材料】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20 复习题21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22 第一节概述22 一、滴定分析法的名词术语22 二、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22 三、滴定方式23 四、容量仪器23 五、标准溶液23 第二节酸碱滴定法24 一、概述24 二、酸碱溶液的H+浓度和pH的计算24 三、酸碱缓冲溶液25 四、酸碱指示剂25 五、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26 第三节配位滴定法29 一、概述29 二、EDTA及其配合物29 三、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30 四、金属指示剂32 五、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33 六、配位滴定的应用33 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34 一、概述34 二、高锰酸钾法34 三、重铬酸钾法36 四、碘法36 第五节沉淀滴定法37 一、概述37 二、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38 三、福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38 四、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法39 【阅读材料】发光塑料39 复习题40 第三章仪器分析法41 第一节分光光度法41 一、概述41 二、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41 三、分光光度法42 第二节紫外光谱45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45 二、高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46 第三节红外光谱49 一、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49 二、吸收峰的位置50 三、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51 四、高聚物红外测定样品的制备51 五、红外光谱图的解析分析53 六、红外光谱仪57 第四节气相色谱58 一、色谱法简介58 二、气相色谱分离原理60 三、气相色谱仪61 四、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62 五、气相色谱法应用举例64 第五节凝胶渗透色谱66 一、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工作原理66 二、凝胶渗透色谱仪66 三、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应用66 【阅读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67 复习题68 第四章高分子材料的鉴别和分析70 第一节高分子材料的外观和用途70 一、高分子材料的外观70 二、高分子材料的用途71 第二节显色和分离提纯试验72 一、塑料的显色试验72 二、橡胶的显色试验74 三、鉴别74 四、分离提纯试验74 第三节元素检测76 一、钠熔法76 二、氧瓶燃烧法77 三、元素的定量分析79 第四节塑料的鉴别和分析81 一、聚烯烃81 二、苯乙烯类高分子81 三、含卤素类高分子82 四、其他单烯类高分子83 五、杂链高分子及其他高分子85 第五节橡胶的鉴别和分析88 一、定性鉴别88 二、定量分析90 第六节添加剂90 一、增塑剂90 二、抗氧剂92 三、填料93 四、防老剂94 五、硫化剂95 【阅读材料】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高聚物研究中的应用96 复习题97 性能测试篇 第五章物理性能测试100 第一节塑料的吸水性及含水量测定100 一、塑料的吸水性100 二、塑料的水分测定102 第二节密度和相对密度的测定102 一、概念102 二、塑料和橡胶的密度及相对密度的测定103 第三节溶解性和黏度的测定106 一、溶解性106 二、黏度的表示106 三、黏度的测定107 第四节透气性和透湿性的测定110 一、透气性及其测定110 二、透湿性及其测定112 第五节未硫化橡胶硫化性能的测定114 一、门尼黏度试验114 二、门尼焦烧试验114 三、硫化性能试验114 【阅读材料】香型塑料115 复习题115 第六章力学性能测试116 第一节拉伸性能116 一、定义116 二、应力-应变曲线117 三、原理和试样117 四、试验设备120 五、影响因素121 第二节弯曲性能122 一、概念及原理122 二、试样123 三、弯曲试验装置124 四、试验步骤124 五、影响因素124 第三节压缩性能125 一、测试原理125 二、试验设备126 三、试样126 四、影响因素127 第四节冲击性能128 一、摆锤式冲击试验128 二、落锤式冲击试验132 三、其他冲击试验方法133 第五节剪切试验134 一、概念及原理134 二、塑料的剪切试验134 三、橡胶的剪切试验136 第六节蠕变及应力松弛试验137 一、蠕变试验137 二、应力松弛140 三、蠕变和应力松弛试验的影响因素141 第七节硬度试验142 一、概述142 二、塑料的硬度试验142 三、橡胶的硬度试验145 第八节疲劳试验148 一、概念148 二、塑料的疲劳试验149 三、橡胶的疲劳试验150 第九节摩擦及磨耗性能152 一、概念及原理152 二、塑料的摩擦及磨耗性能153 三、橡胶的摩擦及磨耗性能155 【阅读材料】核磁共振谱在高分子材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58 复习题159 第七章热性能测试160 第一节稳定性160 一、尺寸稳定性160 二、负荷下热变形温度测定161 三、收缩率测定166 第二节线膨胀系数测定167 一、原理168 二、试验仪器装置168 三、测试要点169 四、影响因素169 第三节熔点测定169 一、毛细管法170 二、偏光显微镜法172 第四节热导率测定173 一、原理173 二、仪器装置174 三、试验操作及结果计算方法174 四、测试影响因素175 第五节塑料熔体流动速率(MFR)测定176 一、原理176 二、试验177 三、试验条件177 四、试验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178 五、主要影响因素178 第六节低温试验179 一、通用低温试验装置及测温仪表179 二、塑料脆化温度测定181 三、橡胶的温度-回缩试验(TR试验)182 四、橡胶低温刚性试验184 【阅读材料】电子拉力机186 复习题187 第八章老化性能测试188 第一节自然老化试验188 一、大气老化试验188 二、光解性塑料户外暴露试验191 三、硫化橡胶自然储存老化试验192 第二节热老化试验195 一、常压法热老化试验195 二、高压氧和高压空气热老化试验197 三、塑料或橡胶在恒定湿热条件下的暴露试验198 第三节硫化橡胶耐臭氧老化试验200 一、试验原理201 二、试验方法及设备201 三、影响因素203 第四节人工气候及其他老化试验204 一、人工气候老化试验204 二、其他方法的简介206 【阅读材料】废橡胶在塑料中的应用208 复习题209 第九章其他性能测试210 第一节光学性能210 一、折光性能及其测试方法210 二、透光性能及其测试方法212 第二节塑料燃烧性能213 一、塑料的闪点和自燃点的测定214 二、塑料水平、垂直燃料性的测定215 三、塑料氧指数的测定220 第三节电性能226 一、电阻率的测定226 二、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的测定229 三、介电强度、耐电弧试验230 第四节耐介质性能232 一、塑料的耐化学药品性232 二、橡胶耐介质性能试验234 【阅读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236 复习题237 附录238 附录一红外光谱中一些基团的吸收频率238 附录二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密度239 附录三高分子材料的溶解性240 附录四不同气体对各种膜的透过率241 附录五几种橡胶的空气渗透系数241 附录六部分分析测试方法的英文缩写242 附录七部分仪器分析原理及谱图的表示方法242 参考文献244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概论 作者: 高长有编著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通用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涂料、黏合剂、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同时强调特定种类高分子材料的共性科学规律。全书共分七章。第1章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重点介绍材料的定义、分类、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及发展等。第2章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重点阐述高分子链结构、凝集态结构,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光性能等)、化学性能(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老化、燃烧、力化学等)。第3~6章分别详细介绍塑料、橡胶、纤维、胶黏剂和涂料,在每章前面首先阐述该类材料的共性结构和性能特点,对橡胶和纤维介绍了其主要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然后围绕制备—结构—性能—应用这一主线,详细介绍了100余种各类高分子材料。第7章为聚合物共混物,从应用角度看这不是一类新材料,但通过共混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获得增韧增强高分子材料。 目录 第1章材料与高分子材料 1.1材料与材料科学001 1.1.1材料的定义001 1.1.2材料的利用与发展001 1.1.3材料的作用002 1.1.4新材料的发展方向003 1.2材料的制备与性能004 1.2.1材料与物质004 1.2.2材料工艺过程004 1.2.3材料的结构005 1.2.4材料的性能005 1.3材料的分类005 1.3.1金属材料006 1.3.2无机非金属材料007 1.3.3高分子材料007 1.3.4复合材料008 1.4高分子材料发展历史及未来008 1.4.1高分子材料的三个发展阶段008 1.4.2高分子材料展望011 1.5高分子与高分子材料011 1.5.1基本概念011 1.5.2高分子材料的命名013 1.5.3高分子材料分类015 1.5.4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关系017 1.6高分子材料的合成018 1.6.1逐步聚合反应018 1.6.2连锁聚合反应018 参考文献019 思考题020 第2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1高分子链的链结构(化学结构)021 2.1.1一级结构022 2.1.2二级结构024 2.2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024 2.2.1高分子结晶025 2.2.2高分子液晶025 2.2.3高分子取向025 2.3高分子材料的组成与性能026 2.4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026 2.4.1拉伸性能026 2.4.2压缩性能027 2.4.3弯曲性能027 2.4.4冲击性能027 2.4.5剪切性能028 2.4.6硬度028 2.4.7耐蠕变性029 2.4.8持久强度029 2.4.9疲劳强度029 2.4.10摩擦与磨损029 2.5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能030 2.5.1热学性能030 2.5.2电学性能033 2.5.3光学性能035 2.5.4其他物理性能037 2.6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能038 2.6.1聚合物的化学反应038 2.6.2高分子材料的老化042 2.6.3高分子材料的燃烧特性042 2.6.4力化学性能045 延伸阅读资料:力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046 参考文献048 思考题048 第3章塑料 3.1概述049 3.1.1类型及性能049 3.1.2组分及作用050 3.1.3成型加工方法057 3.2聚烯烃塑料061 3.2.1聚乙烯061 3.2.2聚丙烯071 3.2.3聚苯乙烯系树脂072 3.2.4其他聚烯烃塑料075 3.3其他热塑性塑料078 3.3.1聚氯乙烯系树脂078 3.3.2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塑料082 3.3.3丙烯酸塑料084 3.3.4聚氨酯086 3.3.5纤维素塑料089 3.4工程塑料090 3.4.1聚酰胺091 3.4.2聚碳酸酯097 3.4.3聚甲醛098 3.4.4聚苯醚099 3.4.5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100 3.4.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01 3.4.7聚酰亚胺102 3.4.8氟塑料105 3.4.9聚砜类树脂109 3.4.10聚苯硫醚112 3.4.11聚苯酯113 3.4.12聚芳酯114 3.4.13聚醚醚酮115 3.4.14液晶聚合物116 3.5热固性塑料117 3.5.1酚醛塑料117 3.5.2氨基塑料119 3.5.3呋喃塑料121 3.5.4环氧树脂122 3.5.5不饱和聚酯塑料124 3.5.6有机硅塑料125 3.5.7双马来酰亚胺塑料126 延伸阅读资料:天然树脂127 参考文献132 思考题132 第4章橡胶 4.1概述134 4.1.1发现与定义134 4.1.2组分与作用135 4.1.3橡胶的配方140 4.1.4橡胶的加工142 4.1.5橡胶的结构与性能147 4.1.6橡胶的主要性能指标150 4.2天然橡胶155 4.2.1天然橡胶的分类155 4.2.2天然橡胶的品种156 4.2.3天然橡胶的成分157 4.2.4天然橡胶性能与应用157 4.2.5古塔波胶158 4.2.6杜仲胶158 4.3二烯类橡胶158 4.3.1聚丁二烯橡胶(polybutadiene,PB)159 4.3.2聚异戊二烯橡胶(polyisoprene,IR)161 4.3.3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SBR)161 4.3.4丁腈橡胶(nitrile rubber,acrylonitrile-butadiene rubber,NBR)162 4.4其他橡胶164 4.4.1氯丁橡胶(chloroprene rubber,CR)164 4.4.2聚异丁烯和丁基橡胶165 4.4.3以乙烯为基础的橡胶167 4.4.4其他合成橡胶169 4.5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175 4.5.1结构特征175 4.5.2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polyolefin thermoplastic elastomer)176 4.5.3聚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176 4.5.4聚酯型(polyester type)176 4.5.5聚氨酯型(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176 参考文献177 思考题178 第5章纤维 5.1纤维概述179 5.1.1纤维的分类179 5.1.2纤维的主要性能指标179 5.1.3纤维加工的一般过程183 5.1.4纤维加工过程中结构的变化188 5.1.5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90 5.2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191 5.2.1天然纤维191 5.2.2人造纤维(artificial fiber)194 5.3合成纤维202 5.3.1聚酰胺纤维202 5.3.2聚酯纤维204 延伸阅读205 5.3.3聚丙烯腈纤维206 5.3.4聚丙烯纤维208 5.3.5聚乙烯醇纤维209 5.3.6聚氯乙烯纤维211 5.3.7聚乳酸纤维212 延伸阅读213 5.4特种合成纤维213 5.4.1耐高温纤维213 5.4.2耐腐蚀纤维216 5.4.3阻燃纤维216 5.4.4弹性纤维216 5.4.5吸湿性纤维和抗静电纤维216 参考文献217 思考题217 第6章胶黏剂和涂料 6.1胶黏剂218 6.1.1胶黏剂的组成218 6.1.2胶黏剂的分类219 6.1.3胶接及其机理220 6.1.4胶黏剂的选择223 6.1.5环氧树脂胶黏剂223 6.1.6聚氨酯胶黏剂225 6.1.7酚醛树脂胶黏剂227 6.1.8丙烯酸酯类胶黏剂228 6.1.9橡胶胶黏剂230 6.1.10其他常用的胶黏剂232 6.2涂料233 6.2.1涂料的组成233 6.2.2涂料的类型234 6.2.3涂料的涂装方法235 6.2.4油基树脂漆236 6.2.5合成树脂漆238 6.2.6水性树脂涂料241 6.2.7粉末涂料242 参考文献243 思考题244 第7章聚合物共混物 7.1聚合物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245 7.1.1基本概念245 7.1.2共混方法246 7.2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248 7.2.1基本概念248 7.2.2热力学相容性判断249 7.2.3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特点250 7.2.4提高相容性的方法252 7.2.5相容性研究方法253 7.3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255 7.3.1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255 7.3.2聚合物的界面层259 7.3.3相容性对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260 7.3.4制备方法对形态结构的影响261 7.3.5形态结构测定方法262 7.4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262 7.4.1性能-组成关系262 7.4.2力学松弛性能263 7.4.3模量和强度263 7.4.4流变性能264 7.4.5其他性能264 7.5基于塑料的聚合物共混物265 7.5.1以聚乙烯为基的共混物265 7.5.2以聚丙烯为基的共混物266 7.5.3以聚氯乙烯为基的共混物267 7.5.4以聚苯乙烯为基的共混物268 7.5.5其他聚合物共混物269 7.6橡胶增韧塑料的机理270 7.6.1橡胶增韧塑料的特点270 7.6.2橡胶增韧塑料的机理271 7.6.3影响抗冲强度的因素274 7.7非弹性体增韧275 7.7.1有机粒子增韧275 7.7.2无机粒子增韧275 7.7.3非弹性体增韧作用机理276 参考文献276 思考题277 附录“高分子材料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成形工艺学 第2版 作者: 应宗荣编著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本书系统讲述高分子材料的成形原理及工艺。全书分为绪论、高分子成形基础理论、塑料成形、化学纤维成形、橡胶成形和其他材料成形6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种类、应用、品质指标和成形形式及流程。高分子成形基础理论篇阐述高分子材料的成形品质、成形流变学基础和成形过程的结构变化。塑料成形篇从设备、原理和工艺角度详细讨论塑料成形原料及配制、挤出成形、注射成形、压延成形、压制成形和塑性成形,简要介绍塑料特殊成形。化学纤维成形篇详细阐述化学纤维纺丝原理、拉伸原理和热定型原理,系统介绍熔体纺丝工艺和溶液纺丝工艺,简要介绍特殊纺丝方法。橡胶成形篇简要介绍橡胶成形原料,从设备、原理和工艺角度详细讨论橡胶塑炼及混炼配制、橡胶制品成形和橡胶制品硫化。其他材料成形篇简要介绍复合材料、涂料和粘合剂的原料、成形原理及工艺。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分子材料改性 作者:杨明山,郭正虹编著 作者: 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高分子材料改性》全面论述了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原理、工艺和应用,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法让读者理解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原理和工艺,利用大量的实际应用例子来加深读者对高分子材料改性的理解,并投入应用。对高分子材料改性的设备、工艺和工厂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按高分子材料种类对现在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大量应用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了详细的改性论述,加入了大量的应用实例,使读者阅读后马上能在实际中应用。《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强和实用性强,总结了作者20多年的高分子材料改性经验,加入了作者在研发和产业化中投入实际应用的实用配方和工艺,特别是在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实例。《高分子材料改性》主要适用于高分子材料改性生产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也适用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参考,同时适用于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专业高年级学生及老师使用。 目录 第1章高分子材料改性基础1 1?1高分子材料改性的目的、意义和发展1 1?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2 1?2?1聚合物的结构3 1?2?2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和热转变8 1?2?3聚合物的黏弹性10 1?2?4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11 1?3聚合物加工流变学13 1?4高分子材料加工基础17 1?4?1加工过程中的结晶18 1?4?2加工过程中聚合物的取向18 1?4?3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19 1?4?4加工过程中的交联20 1?5注塑成型20 1?6塑料挤出成型22 1?7几个重要性能的测试23 1?7?1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23 1?7?2弯曲强度和模量24 1?7?3冲击强度24 1?7?4热性能24 1?7?5老化性能试验25 1?7?6燃烧性能26 1?7?7熔体流动速率28 1?7?8橡胶门尼黏度28 参考文献28 第2章高分子材料改性原理29 2?1概述29 2?2填充改性29 2?2?1填料的定义、分类与性质30 2?2?2常用填料31 2?2?3填料表面处理34 2?2?4表面处理剂37 2?2?5填充改性塑料的力学性能42 2?3共混改性44 2?3?1聚合物共混理论及改性技术的 发展45 2?3?2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46 2?3?3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49 2?3?4共混改性的界面层50 2?3?5共混改性的增容52 2?3?6增韧理论54 2?4增强改性58 2?4?1热塑性增强材料的性能特点58 2?4?2增强材料58 2?4?3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63 2?4?4聚合物?纤维材料的界面65 2?5阻燃改性67 2?5?1聚合物燃烧过程与燃烧反应67 2?5?2卤?锑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68 2?5?3磷系、氮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69 2?5?4膨胀阻燃及无卤阻燃阻燃机理69 2?5?5高分子材料的抑烟技术70 2?5?6成炭及防熔滴技术71 2?6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改性72 2?6?1接枝与嵌段共聚改性72 2?6?2互穿聚合物网络73 2?6?3等离子改性74 2?6?4表面化学改性74 2?6?5光接枝聚合改性75 参考文献77 第3章高分子材料改性工艺与设备78 3?1混合与混炼的基本概念78 3?1?1分布混合与分散混合78 3?1?2混合三要素78 3?2聚合物改性通用设备79 3?2?1初混设备79 3?2?2间歇式熔融混合设备82 3?3混炼型单螺杆挤出机85 3?3?1单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结构86 3?3?2分离型螺杆的结构与混合特点86 3?3?3屏障螺杆的结构与特点87 3?3?4销钉型螺杆87 3?3?5波状螺杆88 3?3?6组合型螺杆89 3?4混炼型双螺杆挤出机89 3?4?1结构89 3?4?2分类90 3?4?3啮合型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 输送机理91 3?4?4双螺杆挤出机的主要技术参数91 3?4?5啮合型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的 挤出过程92 3?4?6螺杆元件93 3?4?7啮合型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的 料筒结构95 3?5往复式单螺杆混炼挤出机96 3?5?1工作原理97 3?5?2结构98 3?5?3性能特点100 3?5?4应用101 3?6行星式挤出机101 3?7连续转子(FCM)混炼机102 3?8高分子材料改性工艺流程103 3?8?1常用工艺流程103 3?8?2切粒方法的选择103 3?8?3螺杆元件的组合105 3?8?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备工艺 流程107 3?8?5双螺杆挤出机填充改性工艺 流程109 3?8?6聚合物共混工艺流程111 3?8?7双螺杆挤出机和单螺杆挤出机 组成的双阶挤出机组113 3?9反应挤出改性工艺114 3?9?1反应挤出改性的原理和概念114 3?9?2反应挤出技术实施要点115 3?9?3反应挤出在塑料改性中完成的 反应类型116 3?9?4反应挤出就地增容117 3?10高分子材料改性工厂设计118 参考文献122 第4章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精细化和 功能化改性124 4?1概述124 4?2聚丙烯的高性能化、精细化和 功能化124 4?2?1聚丙烯的化学改性125 4?2?2聚丙烯的共混改性128 4?2?3聚丙烯的填充改性134 4?2?4聚丙烯的阻燃改性137 4?2?5聚丙烯的抗老化性改性140 4?3聚乙烯的高性能化、精细化和 功能化141 4?3?1聚乙烯的化学改性142 4?3?2聚乙烯的填充改性148 4?3?3聚乙烯的共混改性150 4?3?4聚乙烯的阻燃改性154 4?4聚氯乙烯的高性能化、精细化和 功能化158 4?4?1聚氯乙烯的共聚改性159 4?4?2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161 4?4?3聚氯乙烯的填充改性165 4?4?4聚氯乙烯的阻燃改性167 4?4?5聚氯乙烯的发泡改性169 4?5通用塑料高性能化、精细化和功能化 实例及应用170 4?5?1耐超低温无毒SPVC冰箱门 封条170 4?5?2新型高刚超韧UPVC门窗 异型材172 4?5?3高光效(光转换膜)农业 大棚膜174 4?5?4纳米SiO2-x填充LDPE 复合保温大棚膜177 4?5?5汽车用塑料燃油箱179 4?5?6电力电缆包覆层——交联 聚乙烯181 4?5?7空调室外机壳——耐候PP182 4?5?8汽车保险杠专用料——高刚 超韧PP183 4?5?9超耐候性PP/POE汽车保险杠 新材料184 4?5?10汽车仪表板专用料——增强 耐热PP186 参考文献186 第5章工程塑料改性及应用189 5?1 概述189 5?2ABS的改性189 5?2?1ABS的发展189 5?2?2ABS的化学改性191 5?2?3ABS的共混改性193 5?2?4ABS的增强改性201 5?2?5ABS的阻燃改性207 5?2?6ABS的抗老化和抗静电改性213 5?2?7实例及应用217 5?3尼龙的改性219 5?3?1概述219 5?3?2尼龙的共混改性220 5?3?3尼龙的增强、填充改性223 5?3?4尼龙的阻燃改性225 5?3?5实例及应用227 5?4聚碳酸酯的改性228 5?4?1概述228 5?4?2聚碳酸酯的共混改性228 5?4?3聚碳酸酯的增强改性230 5?4?4聚碳酸酯的阻燃改性231 5?4?5实例及应用232 5?5聚酯的改性235 5?5?1概述235 5?5?2聚酯的共混改性235 5?5?3聚酯的增强改性237 5?5?4聚酯的填充改性238 5?5?5聚酯的阻燃改性238 5?5?6实例及应用239 5?6聚甲醛的改性240 5?6?1概述240 5?6?2聚甲醛的增韧改性241 5?6?3聚甲醛的增强改性243 5?6?4聚甲醛的耐磨改性245 5?6?5实例及应用245 参考文献246 第6章橡胶的改性249 6?1概述249 6?2天然橡胶的改性及应用249 6?2?1天然橡胶的性能特点249 6?2?2天然橡胶的化学改性250 6?2?3天然橡胶的共混改性251 6?2?4天然橡胶的填充改性255 6?2?5实例及应用258 6?3丁苯橡胶的改性259 6?3?1丁苯橡胶的性能特点259 6?3?2丁苯橡胶的化学改性260 6?3?3丁苯橡胶的增强改性261 6?3?4丁苯橡胶的填充改性262 6?3?5丁苯橡胶的共混改性265 6?3?6应用举例267 6?4顺丁橡胶的改性268 6?4?1顺丁橡胶的性能特点268 6?4?2顺丁橡胶的化学改性269 6?4?3顺丁橡胶的共混改性270 6?4?4应用举例271 6?5异戊橡胶的改性272 6?5?1异戊橡胶的性能特点272 6?5?2异戊橡胶的化学改性273 6?5?3异戊橡胶的共混改性274 6?5?4应用举例276 6?6氯丁橡胶的改性277 6?6?1氯丁橡胶的性能特点277 6?6?2氯丁橡胶的化学改性278 6?6?3氯丁橡胶的共混改性278 6?6?4氯丁橡胶的增强改性280 6?6?5应用举例282 6?7乙丙橡胶的改性284 6?7?1乙丙橡胶的性能特点284 6?7?2乙丙橡胶的化学改性284 6?7?3乙丙橡胶的共混改性285 6?7?4乙丙橡胶的填充改性288 6?7?5应用举例289 6?8丁基橡胶的改性290 6?8?1丁基橡胶的性能特点290 6?8?2丁基橡胶的卤化改性290 6?8?3丁基橡胶的共混改性291 6?8?4丁基橡胶的阻尼改性293 6?8?5应用举例294 6?9丁腈橡胶的改性295 6?9?1丁腈橡胶的性能特点295 6?9?2丁腈橡胶的化学改性296 6?9?3丁腈橡胶的共混改性296 6?9?4丁腈橡胶的增强改性299 6?9?5丁腈橡胶的耐磨改性299 6?9?6应用举例300 6?10硅橡胶的改性301 6?10?1硅橡胶的性能特点301 6?10?2硅橡胶的化学改性301 6?10?3硅橡胶的共混改性301 6?10?4硅橡胶的增强改性302 6?10?5硅橡胶的阻燃改性303 6?10?6硅橡胶的功能化改性303 6?10?7应用举例304 参考文献304 第7章合成纤维的改性309 7?1概述309 7?2聚酯纤维的改性309 7?2?1聚酯纤维的性能特点309 7?2?2聚酯纤维的染色改性310 7?2?3聚酯纤维的吸湿改性312 7?2?4聚酯纤维的阻燃改性313 7?2?5聚酯纤维的功能化改性315 7?3聚酰胺纤维的改性316 7?3?1聚酰胺纤维的性能特点316 7?3?2尼龙纤维的改性317 7?3?3芳纶纤维的改性320 7?4聚乙烯醇纤维的改性322 7?4?1聚乙烯醇纤维的性能特点322 7?4?2聚乙烯醇纤维的接枝改性322 7?4?3聚乙烯醇纤维的增强改性323 7?4?4聚乙烯醇纤维的共混改性324 7?4?5聚乙烯醇离子交换纤维326 7?5聚丙烯腈纤维的改性326 7?5?1聚丙烯腈纤维的性能特点326 7?5?2聚丙烯腈纤维的染色改性327 7?5?3聚丙烯腈纤维的吸湿改性328 7?5?4聚丙烯腈纤维的抗静电改性329 7?5?5聚丙烯腈纤维的功能改性330 7?6聚丙烯纤维的改性331 7?6?1聚丙烯纤维的性能特点331 7?6?2聚丙烯纤维的染色改性333 7?6?3聚丙烯纤维的抗静电改性334 7?6?4聚丙烯纤维的阻燃改性335 7?6?5聚丙烯纤维的抗老化改性335 7?6?6聚丙烯纤维的功能化改性336 参考文献337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规划教材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高分子材料 第3版 作者:贾红兵,宋晔,王经逸 主编 出版时间:2019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分子材料(第3版)》主要介绍了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涂料和黏合剂、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功能、加工工艺、使用环境及其结构和组成的关系。另外还深入浅出地导出了各种功能材料、智能材料、仿生材料等新型材料,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高分子材料发展简史 1.2 高分子材料的类型 1.2.1 通用高分子材料 1.2.2 高分子复合材料 1.2.3 高分子合金 1.2.4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1.2.5 功能高分子材料 1.3 聚合物的制备 1.3.1 聚合反应 1.3.2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1.4 聚合物成型加工 1.4.1 塑料成型 1.4.2 橡胶成型 1.4.3 合成纤维的加工 1.4.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1.5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1.5.1 大分子微结构 1.5.2 聚合物的分子量 1.5.3 聚集态结构 1.5.4 聚合物的热转变 1.6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1.6.1 力学性能 1.6.2 物理性能 1.6.3 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质 第2章 通用高分子材料 2.1 塑料 2.1.1 通用塑料 2.1.2 工程塑料 2.2 橡胶 2.2.1 通用橡胶 2.2.2 特种橡胶 2.3 纤维 2.3.1 天然纤维 2.3.2 人造纤维 2.3.3 合成纤维 2.4 涂料及粘结剂 2.4.1 涂料 2.4.2 胶黏剂 2.5 热塑性弹性体 2.5.1 苯乙烯一二烯烃嵌段共聚物 2.5.2 聚酯共聚物 2.5.3 热塑性聚氨酯 2.5.4 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2.5.5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2.5.6 热塑性硫化胶 第3章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助剂 3.1 交联剂 3.1.1 橡胶的硫化 3.1.2 过氧化物自由基交联 3.1.3 交联剂的官能团与高分子反应 3.1.4 交联剂引发自由基反应和交联剂官能团反应相结合 3.1.5 金属氧化物及其过氧化物的交联机理 3.1.6 金属卤化物 3.1.7 硼酸及磷化物的交联 3.1.8 光交联及辐射交联 3.2 偶联剂 3.2.1 硅烷偶联剂 3.2.2 钛酸酯类偶联剂 3.2.3 铬络合偶联剂 3.2.4 锆类偶联剂 3.3 相容剂 3.4 填充和补强剂 3.4.1 纤维增强材料 3.4.2 颗粒增强增韧材料 3.5 增塑剂 3.5.1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3.5.2 二元脂肪酸酯类增塑剂 3.5.3 磷酸酯增塑剂 3.5.4 环氧化合物增塑剂 3.5.5 聚酯增塑剂 3.5.6 含氯化合物 3.5.7 含能增塑剂 3.6 成核改性剂 3.6.1 聚丙烯用成核剂 3.6.2 聚酯用成核剂 3.6.3 聚甲醛用成核剂 3.6.4 聚酰胺用成核剂 3.7 增韧剂 3.7.1 橡胶增韧塑料 3.7.2 刚性粒子增韧塑料 3.8 抗氧剂及抗臭氧剂 3.8.1 抗氧剂 3.8.2 抗臭氧剂 3.9 润滑剂 3.9.1 烃类润滑剂 3.9.2 脂肪酸类 3.9 。3金属皂类 3.9.4 复合润滑剂 3.10 阻燃剂 3.10.1 添加型阻燃剂 3.10.2 反应型阻燃剂 3.11 抗静电剂 3.11.1 导电填料 3.11.2 导电高分子 3.11.3 表面活性剂 3.12 其他助剂 3.12.1 着色剂 3.12.2 透明剂 3.12.3 荧光增白剂 3.12.4 发泡剂 第4章 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 4.1 吸附高分子材料 4.1.1 高分子吸附剂 4.1.2 高吸油性树脂 4.1.3 高吸水性树脂 4.2 离子交换高分子材料 4.2.1 离子交换树脂 4.2.2 螯合树脂 4.3 高分子分离膜 4.3.1 高分子膜材料 4.3.2 膜分离技术 4.3.3 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 4.4 高分子试剂 4.5 高分子催化剂 第5章 光、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 5.1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 5.1.1 感光性树脂 5.1.2 光致变色高分子材料 5.1 _3光电导高分子材料 5.1.4 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 5.2 电绝缘高分子材料 5.2.1 聚合物的极化与介电常数 5.2.2 聚合物的介质损耗角正切 5.2.3 聚合物的电导 5.2.4 聚合物的介电击穿 5.2.5 聚合物的静电现象 5.3 导电高分子材料 5.3.1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5.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5.3.3 离子型导电聚合物 5.4 压电高分子材料 5.4.1 压电聚合物的结构要求 5.4.2 压电高分子材料的种类 5.4.3 压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5.5 电致变色材料 5.6 磁性高分子材料 5.6.1 结构型磁性高分子材料 5.6.2 复合型磁性高分子材料 第6章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6.1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6.1.1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6.1.2 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殊要求 6.2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6.2.1 组织相容性 6.2.2 血液相容性 6.3 血液相容高分子材料 6.4 生物惰性高分子材料 6.4.1 硅材料 6.4.2 聚丙烯酸树脂类材料 6.4.3 聚氨酯 6.4.4 聚四氟乙烯 6.4.5 水溶胶 6.5 可降解吸收生物材料 6.5.1 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 6.5.2 生物吸收天然高分子材料 6.5.3 生物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 6.6 药用高分子材料 6.6.1 药用辅助材料 6.6.2 高分子药物 6.6.3 高分子药物缓释材料 第7章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7.1 耐高温高分子材料 7.1.1 聚酰亚胺 7.1.2 聚苯并咪唑类 7.1.3 梯形聚合物 7.1.4 聚醚醚酮树脂 7.1.5 聚醚酮酮树脂 7.1.6 聚苯硫醚树脂 7.1.7 聚芳醚砜 7.2 耐腐蚀高分子材料 7.2.1 聚四氟乙烯 7.2.2 氯化聚醚 7.3 高强高模高分子材料 7.3.1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7.3.2 芳香族聚酯纤维 7.3.3 芳香族杂环类纤维 7.3.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7.4 高防热高分子材料 7.4.1 酚醛及改性酚醛 7.4.2 聚芳基乙炔 7.5 液晶高分子 7.5.1 液晶高分子的分类 7.5.2 溶致主链液晶高分子 7.5.3 热致主链液晶高分子 7.5.4 溶致侧链液晶高分子 7.5.5 热致侧链液晶高分子 7.6 高阻尼高分子材料 7.6.1 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及特点 7.6.2 宽温域高性能阻尼材料 7.6.3 智能型阻尼材料 7.6.4 聚合物基阻尼复合材料 7.6.5 高分子一小分子复合阻尼体系 7.7 隐身高分子材料 7.7.1 雷达隐身材料 7.7.2 红外隐身高分子材料 7.7.3 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 第8章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 8.1 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循环利用 8.1.1 废旧聚合物的修复或原物利用 8.1.2 橡胶硫化胶粉的制备与利用 8.1.3 热塑性塑料的简单再生利用 8.1.4 热塑性塑料的改性再生利用 8.1.5 热固性塑料的回收利用 8.2 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回收 8.2.1 热分解 8.2.2 废旧高聚物的化学分解 8.3 废弃高分子材料的能量回收 8.4 废弃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回收 ……
发布时间:2024-04-29 学兔兔